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1万吨左右.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把地球比作为一个整体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1万吨左右.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把地球比作为一个整体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1万吨左右.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把地球比作为一个整体,一些化学变化在消耗氧气的同时,另一些变化又在产生氧气,并且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再生氧气主要来源于地球臭氧层电场电流对水分子的电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魔方格

根据上图,运用你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自然界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耗氧气的途径:
①______
②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模拟(1)中消耗氧气的一种变化.将实验方案写在下面.
①______
②______
(3)在实验中,为了获得少量氧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含有______元素的物质,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实验室里产生氧气的一个变化:______.现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为1.1g/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度太快,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碳和氧的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然过程.事实上,地球上的碳只有0.9%参与循环,99.1%都固定在岩石圈中,然而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影响到自然界中碳、氧循环.
①在上面叙述中所说的碳.氧循环是指______的循环.
A.碳和氧的单质B.氧气和二氧化碳C.碳元素和氧元素
②为了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趋势,维护好自然界中碳.氧循环,请你提出两点措施.______.
答案
(1)①动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能够消耗氧气.故填:动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
②物质的缓慢氧化、燃烧等能够消耗氧气.故填:物质的缓慢氧化、燃烧等.
(2)①方案一:验证燃烧消耗氧气.
取足量的红磷放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充分燃烧,再把燃着木条伸入瓶内,木条熄灭.
②方案二: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在同样的瓶内各放一只昆虫,将其中一个瓶口密封,另一个敞口,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瓶口密封瓶中的昆虫死亡,敞口瓶中的昆虫正常.
(3)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应该含有氧元素.故填:氧.
实验室中可以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催化剂 
.
 
2H2O+O2↑.
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为1.1g/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度太快,可能的原因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偏大,室温偏高;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速度过快. 故填: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偏大,室温偏高;加入过氧化氢溶液速度过快.
(4)①在上面叙述中所说的碳.氧循环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故填:C.
②为了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趋势,维护好自然界中碳.氧循环,应该做到: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故填: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
举一反三
在汽车尾气的出口加装“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该混合气可能是(  )
A.N2和CO2B.CO2和NO2C.CO2和O2D.CO2和SO2
题型:通州区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给煤炉生火时,用于引火的木柴应架空而不宜紧密堆在一起,其目的是______.
(2)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而损坏水箱,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题型:淮安难度:| 查看答案
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将于2008年8月进入我省.火炬使用的燃料为丙烷,其化学式为C3H8;丙烷燃烧后其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2g丙烷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
题型:达州难度:| 查看答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是丙烷(C3H8),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燃料,它燃烧后火焰的颜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其完全燃烧的产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请你写出丙烷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题型:临沂难度:| 查看答案
能源、资源、材料、环境保护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下列研究的内容与所属领域不相符的是(  )
A.导电塑料的研究属于能源领域的问题
B.淡化海水的研究属于资源领域的问题
C.新型合成材料的开发属于材料领域的问题
D.废旧电池的回收属于环境保护领域的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