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 下图中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甲、乙、丙物质的类别相同,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6分) 下图中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甲、乙、丙物质的类别相同,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能使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丙中含氧45.3%,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的生产等。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甲的化学式 。 (2)写出丙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为 。 (3)写出丙→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
(1)NaHCO3 (2)Na2CO3+2HCl 2NaCl +CO2↑+ H2O 复分解反应 (3)Na2CO3+Ca(OH)2 2NaOH+CaCO3↓ |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框图推断题,解题时,找到题目中的“题眼”,即抓住特征现象,比如:特征颜色、特征离子的颜色,常见物质的相互转换等,然后顺藤摸瓜,逐一推断出来,此题突破口在丙中含氧45.3%,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的生产等,可以推出丙为碳酸钠,是盐,说明甲、乙也都是盐,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能使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可以推断A、B可能分别为氯化氢和水,其中A要能与盐反应,所以可断定A为盐酸,B为水,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所以可推出甲应为碳酸氢钠,最后不难推出乙为碳酸钙 (1)甲为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2)丙为碳酸钠,A为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 2NaCl +CO2↑+ H2O,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丙为碳酸钠,乙为碳酸钙,丙→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 2NaOH+CaCO3↓ |
举一反三
下列是人体几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胰液7.5~8.0 | B.胆汁7.1 ~7.3 | C.血浆7.35~7.45 | D.胃液0.9 ~1.5 |
|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 C.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
|
下面是某学生对有关图表资料的应用,其中错误的是 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能否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 | B.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 |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选择从饱和溶液中获得某些晶体的方法 |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表,判断原子内部结构 |
|
(4分)下图中的A~K分别代表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已知:G的浓溶液能使小木棍变黑,E、J为金属单质,K为蓝色不溶物,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 ,K的化学式为 。 (2)写出 J与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11分)实验设计中常通过放大、转化等方式使化学反应现象显现出来,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问题提出】怎样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可从两个方面设计实验证明:一是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物的消失;二是设计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探究】方案一: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后再滴加盐酸,当观察到 时,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中和反应方程式为 。 方案二:在NaOH溶液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用pH试纸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当pH <7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测得其图象如下图。
(1)测定pH的操作方法为 。 (2) b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3)强调“pH <7时”作为判断的理由是 方案三: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若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表1)
(1)表中x约为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1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但有同学认为单凭此现象不足以说明该反应放热,其理由是 。 (3)对上述过程采用微观模型加以认识,如图2:当滴加盐酸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拓展应用】下列几个方案中一定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