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4分)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图3中N表示的是甲的溶解度曲线 图2中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将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答案
CDE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1,烧杯中甲由剩余,那么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没有剩余,可能是饱和溶液;同时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故曲线M是甲,曲线N是乙的溶解度曲线,A错误;加热到50℃时,甲中没有固体剩余,甲可能是饱和溶液,但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错误;由于加入的甲乙的质量相等,且在完全溶解,故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正确;3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20℃时,乙依据完全溶解,故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D正确;图1,烧杯中甲由剩余,乙没有剩余,溶剂的质量相等,那么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E正确。 |
举一反三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溶液和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是由 Na+、Cl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 B.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杂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 C.t1℃时,要完全溶解 30g 氯化钠形成溶液,至少需要水 100g | D.t1℃时,把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质量一定不变 |
|
(6分)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 。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 g。 (5)t2℃时,将3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可再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之变为饱和溶液? 。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无色、稳定的 |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C.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
|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B.恢复至 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 C.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 D.若继续降温至 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
|
(6分)下表是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 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Ca(OH)2
| 0.19
| 0.17
| 0.14
| 0.12
| 0.09
| 0.08
| NaOH
| 31
| 91
| 111
| 129
| 313
| 336
|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 ②升高温度 ③降低温度 ④加入水 ⑤蒸发水 后再恢复到原温度 ⑥加入生石灰。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②④⑥ B.③④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3)20℃时,191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 。 (4)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 甲(填“>”、“<”或“=”)。 (5)现有60℃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 (6)20℃时,欲测定NaOH溶液的pH,若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进行测定,则所测溶液的pH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