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明朝中期,广州一举人欲赴京赶考。但究竟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北上,他举棋不定。听说海边不够太平,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请回答:⑴他走的应是哪

(10分)明朝中期,广州一举人欲赴京赶考。但究竟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北上,他举棋不定。听说海边不够太平,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请回答:⑴他走的应是哪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明朝中期,广州一举人欲赴京赶考。但究竟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北上,他举棋不定。听说海边不够太平,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
请回答:
⑴他走的应是哪条路线?为什么?(3分)
⑵为了时常温习功课,这位举人的书箱里会放哪类书?为什么?(3分)
⑶你觉得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危害?(4分)
答案

(1)由内河前往。因为东南沿海有倭寇搔扰。(3分)
(2)四书五经。因为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从四书五经内出题。(3分)
(3)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人们的思想,危害极大。(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中期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财产惨遭损害,所以这位举人走路线应该是由内河前往,因为东南沿海有倭寇搔扰。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把部分,称为八股文,被称为八股取士,只从四书五经内出题。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时,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人们的思想,危害极大。
举一反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这一史实最早发生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君主权力的强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的文明进步D.封建制度的完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C.宋元 D.明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秦请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军机处B.建立内阁C.废除丞相制D.实行厂卫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反映的是(  )
A.军机处B.八股取士C.文字狱D.厂卫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