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南中国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6000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遵义会议C.西安事变D.红军长

“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南中国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6000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遵义会议C.西安事变D.红军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南中国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6000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D.红军长征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长征的相关史实。题文中“衣衫褴褛”“面带饥色”“从南中国出发时有8.6万人,到陕北时只剩下6000人”说明了红军在中央苏区刚好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经历了湘江战役之后,虽然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数由8万多人锐减至三四万,到陕北时只剩下6000人,由此可见该材料反映情况历史事件是长征。故答案选D。
举一反三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3分)

A.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吴起镇
(2)据图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有何特点?(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强渡大渡河B.四渡赤水河C.过雪山草地D.井冈山会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红军长征”问题:(8分)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分)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4分)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英雄事迹。
(3)(2分)谈谈你印象中的长征精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A.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兵力歼敌
B.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根据地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D.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今年是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中国科大的几位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下面红军长征路线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