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字是《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1日在第五版中的一篇报道: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2岁的聂利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011年秋

下面的文字是《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1日在第五版中的一篇报道: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2岁的聂利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011年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面的文字是《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1日在第五版中的一篇报道: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岁的聂利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011年秋天,她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没有发声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嗡的声音。
201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和科普读物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对蜜蜂发声进行实验。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黏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又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为了找到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黏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当蜜蜂发出嗡嗡声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会发声了。她又抓了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了。
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一文荣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问:
(1)聂利同学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
(2)聂利同学的假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划横线处)的假设是什么?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实验探究(2)小黑点可能就是蜜蜂的发声器官。
解析

试题分析:聂利同学的探究过程,体现了以下几个科学探究要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因此他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他在实验过程把蜜蜂小黑点弄破后,观察有没有声音,由此可知是以小黑点为实验变量。
举一反三
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通常包括提出问题、         、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方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研究小组在我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下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观察法C.测量法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科学家们在野外研究动物主要用      ,而在实验室探究动物的某一行为主要使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当苹果从树上掉下,砸到牛顿时,牛顿心里想着:“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不往上飞呢?”,这是科学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A.观察B.提出问题C.作出假设D.实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们在对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时,首先要确定(    )
A.小组和组长 B.目的和对象
C.范围和顺序 D.合理的调查方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