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

某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下表示: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宜昌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锦州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株洲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地区浅色桦尺蛾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回收数释放数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641615482
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39315840619
(1)遗传学上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桦尺蛾的体色属于其形态结构特征,在遗传学上叫性状.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因此桦尺蛾的体色在生态学上叫保护色.
(2)同家蚕一样,桦尺蛾的发育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根据达尔文的观点,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5)如果严厉禁止污染,使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工业区的环境颜色会变浅,这样浅色桦尺娥的体色就会与环境颜色一致,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因此深色桦尺蛾减少,浅色桦尺蛾增多.
故答案为:(1)性状;保护色  
(2)完全变态发育  
(3)自然选择
(4)不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5)深色桦尺蛾减少,浅色桦尺蛾增多
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B.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一般是定向的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长期的选择和积累可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D.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下列现象中,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是(  )
A.通过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无籽西瓜
B.深色树干的松树林中,深色蛾子较多
C.喷洒农药后,农田中许多害虫中毒死亡
D.经过漫长岁月,岩洞中形成了许多钟乳石
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青霉素的效果越来越差是病原体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都产生了定向变异
某养鸡场拟培育产蛋量高的母鸡品种,你认为最佳的育种方法是(  )
A.诱导基因突变B.人工选择培育
C.杂交D.诱导染色体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