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题1:诗歌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A.对美好事物的赞美B.对春天的无比热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题1:诗歌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A.对美好事物的赞美B.对春天的无比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小题1:诗歌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
A.对美好事物的赞美B.对春天的无比热爱
C.爱花惜花D.对海棠花的迷恋
小题2:下面对诗歌表现手法表达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这首诗想象妙,感情真挚,构思别致,历来脍炙人口。
B.诗歌的后两句以人喻花,生发奇想。
C.诗歌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侧面渲染的手法。
D.诗歌虽然化用了典故,但因运用巧妙,使人不觉。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歌前两句是景物描写,为下文着力刻画花的美好形象做铺垫,后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来表达作者爱花惜花的情感。
举一反三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小题1: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小题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被人们广泛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小题3: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月”往往寄托着作者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诗:                                     
小题4:只恐双溪舴艋舟,                。(李清照《武陵春》)
小题5: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小题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按提示默写
小题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小题3:______,百姓苦;______,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小题4: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别业》)
小题5: 在中秋的明月下,人们思念远方的亲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祝福亲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联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岳阳楼记》中表现了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按提示默写
小题1: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小题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小题4: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小题5:《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6:清代赵翼的《论诗》中,与“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出自《木兰诗》,文中的原句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小题1: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小题2: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小题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
小题4: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命,结果一生平庸;王勃英年早逝,却留下许多绝唱。尤其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                 ,                ”更成为千古名句。
小题5: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目睹那些青楼女子在国难当头时慷慨赴难的镜头,我想你定然不会赞同杜牧在《泊秦淮》所写的“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