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2分)姜诗妻广汉姜诗①妻者,同郡庞盛②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③得还,母渴,诗责而遣④

文言文阅读(12分)姜诗妻广汉姜诗①妻者,同郡庞盛②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③得还,母渴,诗责而遣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2分)
姜诗妻
广汉姜诗①妻者,同郡庞盛②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③得还,母渴,诗责而遣④之。
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巿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⑤其姑⑥。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姑嗜鱼鲙⑦,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
赤眉散贼⑧经诗里,⑨弛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时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⑩比落蒙其安全。
注释:①姜诗:人名。②庞盛:人名。③不时:不能按时。④遣:打发,使……走。⑤遗:(wèi)赠予。⑥姑:婆婆。⑦鲙:一种鱼。⑧赤眉散贼:指赤眉义军。⑨弛兵:放下兵器。⑩比落蒙其安全:并且村落由此而安全(无忧)。
小题1:、文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
A水去舍六七里    去:离开   
B巿珍羞   市: 买           
C邻母具对    具:   详细      
D 贼乃遗诗米肉     遗:留下    
小题2:、 翻译句子 (6分)
(1)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
(2)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
小题3:、“赤眉散贼经诗里”之事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生活,你有什么感触吗?(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1)姜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子奉养丈夫的母亲更加孝顺。
(2)象这样很长时间,姜诗婆婆感到奇怪,问姜诗邻居的母亲,邻母把这个事情详细地告诉她。(每句各2分)
小题1:(3分)侧面描写,突出“姜诗妻”的孝心之感人(1分)。后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A 去:距离。
小题2: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一定要准确,还要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1)事:侍奉,尤:还、更。(2)是:这样,姑:婆婆,具:详细,对:回答。(一点一分)
小题3:考查描写方法。侧面描写,突出“姜诗妻”的孝心的感人。自己的感触,,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广汉的姜诗的妻子,是同郡的庞盛的女儿。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奉养丈夫的母亲比他还孝顺。姜诗母喜好喝江里的水,取水的地方距离他们的房子有六七里路,姜诗的妻经常顺着泉流取水。后来正好碰上大风,不能及时回家,姜诗的母很渴,姜诗责备她要遣她离开。妻就寄住在邻居的房子里,昼夜做着纺织,做好就收着,让邻居的母亲送给姜诗的婆婆。象这样很长时间,姜诗婆婆感到奇怪问姜诗邻居的母亲,邻母把这个事情详细地告诉她。姜诗的婆婆感到惭愧,叫姜诗的妻子回家来,姜诗的妻子赡养老母更加谨慎细心了。姜诗的儿子后来因为去远处取水溺死了,姜诗的妻子怕老母感到哀伤,不敢和他说实情,而推脱说因为外出求学了所以不在。姑嗜好吃鱼鲙,一个人又吃不起,夫妇经常奋力劳作买来鲙,叫上邻母一起吃。他们的房子旁边忽然涌现出泉水,味道和江水一样,每天早上就出现俩条鲤鱼,用来供给二母的鱼膳。赤眉军的散贼经过姜诗家,快速让士兵们离区,说:“惊动大孝必然会触怒鬼神的。”当时年成不好,贼就留下米肉给姜诗,姜诗接受之后把米肉埋掉,这样以后他们家就得到安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不对的一项:
A.辍耕垄上(去)B.怅恨久(代词)
C.燕雀安知鸿鹄志。(助词“的”)D.楚人怜(代词,他)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置人所鱼腹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火。         D·陈胜乃立为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含义有误的一项:
A·第一段文字写陈涉的贫苦出生和远大抱负,生动说明了陈胜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暗示了陈胜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B·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写陈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的压迫程度之深,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失期,法皆斩”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农民走投无路。
D.“苟富贵,无相忘”表明陈胜希望摆脱贫苦处境。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12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父平)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①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②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③,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圯:土桥。②欧:通“殴”。③假王:临时的王。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亡:逃亡
B.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所:地方
C.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履:为……穿鞋
D.良曰:“沛公殆天授。”殆:一定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3分)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3分)
小题3:.张良凭什么能够得到《太公兵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节选,完成12—16题。(10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怅恨久之      怅:
(2)秦王不说      说: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燕雀安知鸿鹄之哉恢弘士之气
B.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屏人曰
C.辍耕垄上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D.受地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小题4:.甲文中“                                            ”表明陈涉具有非凡的抱负,乙文中秦王的无理要求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小题5:.结合甲、乙所在的原文全文,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陈涉和唐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为/且秦灭韩
B.为天下唱,多应者/诚开张圣听
C.扶苏以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D.大楚兴,陈胜/秦色挠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小题3:、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4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C.离***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
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