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则久已矣(病:_________)  
死者相(藉:_________)
又安敢邪(毒:_________)  
之生日(蹙: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食之,时而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蒋氏把自己和乡邻的遭遇作对比,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回顾过去六十年的遭遇,其结果:乡邻是____________,而蒋氏却___________。            
(2)叙述现在,眼下情况是“悍吏之来吾乡”闹得乡邻______________,而蒋氏却______________。
(3)从一年的情况看,蒋氏是______________,而乡邻是“旦旦有是”______________。
5.对“又安敢毒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蒋氏不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因为这是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发的。
B.此句与上段作者的问话“若毒之乎”相呼应,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C.蒋氏在控诉捕蛇给他一家三代带来的不幸。
D、蒋氏不敢怨恨“复若赋”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复赋比捕蛇的毒害更深”。
答案
1.困苦不堪;连接着;怨恨;困苦 
2.(1)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村的气势),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2)我小心地喂养着它,到规定的时候把它交上去。
(3)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有这样的事啊! 
3.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1)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虽鸡狗不得宁焉;驰然而卧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5.B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练习。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⑴恐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________
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未识书具(      )     
(2)仲永(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最后一段说:“其受之于天,贤于材人远矣。”从选文中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 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的人的启迪:
(1)对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这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上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用文中的原话概括各层次的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文场面描写的内容,有下面几种不同的概括:A铺张热闹,B简朴欢乐,C与民同乐,D忧国忧民。你认为哪一种恰当?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文文意,为下面一句话加一个上联或续一句下联。(不必过分强调格律)
山肴杂陈太守宴 
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醉翁亭记》是纯粹写山水风月的文章;也有人说,它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根据上面语段的内容,适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此使。
1、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游龙门记》,回答问题。游龙门记(节选)
薛瑄
  出河津县西郭门1,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2,横出天汉3。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4相望。神禹5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6,浮虚架水为栈道7,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8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9思德10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 突走连结11,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12,形状毅然13,若壮夫离立14,相持不下。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15。布石磴,登绝顶。 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16,甃甓17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18,三面触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19,倏忽20万变。西则连山宛宛21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22。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23,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24,渺茫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注释:1.郭门,城门。 2.威峰,高峰。3.天汉,天河,也叫银河。4.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5.神禹,即夏禹。传说大禹治水凿开黄河上的龙门山以疏导河水。6.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洞,搭上木架。7.浮虚架水为栈道,在水上凌空搭起栈道。8.制,(建筑的)规格。9.悚肃,必恭必敬地。10.根负土石,突走连接,意思是树根钻入泥土之内,向四外伸展。12.偃蹇,高傲的样子。14.离立,并立。15.危出半流,高高地突在中流。16.不可木,不可用木料建筑。 17.甃(zhòu)甓(pì),砖块。18.湍(tuān),急流。19.开阖晦明,云雾开则明,云雾合则暗。20.倏(shū)忽,很短的时间,一会儿。21.宛宛,曲折蜿蜒。22.与天浮,与天浮在一起,高与天齐。 23.石洲沙渚(zhǔ), 水中的陆地。渚,小洲。24.舸(gě),大船。
1、为什么说“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根据龙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点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德宫”在“临思阁”的_______方向,“临思阁”在“龙门”的_______方向,“龙门”位于“明德宫”的_______方向。
3、根据文中有关描写,以“青松奇木”为题,试在下面画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用的写景方法有两种: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本文用了什么方法?对第3小节中的写景顺序,你是否觉得有点乱?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