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间③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间③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间:隔了些日子。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问 濂 昨 饮 酒 否 坐 客 为 谁 馔 何 物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间召问群臣臧否( ) (2)帝问其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濂具以实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宋濂回答明太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2.(1)评论人物的好坏 (2)原因,缘故 3.(1)宋濂把实情一一地(向皇帝)作了回答。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诚实、正直的人。 |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上段文字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口技》选段,完成1-4题。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问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两段文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到应有尽有。 B.“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对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C.“变色离席”写出了宾客身临其境的慌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逃跑时的丑态。 D.“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与课文开头相呼应,又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奚以知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填空。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敬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讨厌 D.所患有甚于死者——憎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索扁鹊 B.二者不可得兼 弗得则生 C.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 D.死亦我恶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避,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又为显著。 B.选文先用比喻论证,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C.接着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明道理,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D.最后用“贤者能勿丧”强调了古代圣贤是极力推崇和赞赏“舍生取义”的。 4.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 |
醉翁亭记 欧阳修 |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 (3)颓然乎其间者 ___________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而:A、朝而往(选文)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选文) 其:B、醉能同其乐 (选文)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选文) 之:C、名之者谁(选文) 四时之景不同(选文) 于: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选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子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链接材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