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篁竹(            )   
参差披拂(          )    
然不动(       )      
尔远逝(        )  
⑤往来忽(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潭中鱼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
③隶而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huánɡ    ②cēn cī      ③yǐ   ④chù   ⑤xī  
2.①大概,大约    ②互相交错  ③随从  
3.C
4.①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6. 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举一反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惠相梁 欲代
C.发南海 止北海
D.仰而视 子知
2.与“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能负乎?
B.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
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子梁(担任相国)
B.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停止)
D.非实不食(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 ( )
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之固: ( )
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而不平: ( )
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不若孀妻弱子: ( )
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①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鲲鹏斥鴳(yàn)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抟:环绕,回旋。②扶摇:风名,是一种从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风。③斥鴳:斑鸠之类的小鸟。
1.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发之北。_________________
②有鱼,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亦飞之也。_________________
④然后图南,且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此寓言故事相类似的故事是哪一个故事?(用成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赏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二石兽沉焉(合并)
C.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 酿泉酒,泉香而酒洌
D.如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