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加粗的字。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⑵指物作诗立就( ) ⑶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⑷即书诗四句( ) 2、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父异焉 B、邑人奇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①通“攀”,牵,引。②完成。③相当。④书写 2、C 3、①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②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意思相近即可) |
举一反三
伤仲永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意思。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②指物作诗立就( ) ③稍稍宾客其父( )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___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_______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4、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世隶耕_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其与柳宗元、苏轼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极高,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B、文章分幼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介绍了方仲永的变化,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题目《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哀伤、叹惜。通过方仲永的人生经历,作者主要是为了谴责那些不懂得培养子女的家长,告诫我们要重视人才。 D、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后来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在后天的学习中不努力,所以最终“泯然众人矣”。 4、是什么原因导致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如果你是仲永,当你与父亲每天“环谒于邑人”的时候,你将对父亲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
口 技(节选)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加粗词语注音。 中间:_______________ 曳屋:_______________ 许许声:_______________ 几欲: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粗词语。 A、曳屋许许声( ) B、不能名其一处( ) C、奋袖出臂( ) D、群响毕绝(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句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你对全文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
伤仲永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 (2) 指物作诗立就 (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 (4)稍稍宾客其父 ( ) 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B、复到舅家问焉 唧唧复唧唧 C、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阅读。 |
伤仲永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章原句回答。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