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

海洋垃圾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海洋垃圾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发电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
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
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小题1:指出文中划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小题2:结合上下文,指出第⑤段划线部分的作用。(2分)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答案

小题1: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2分)
小题1:“到现在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大体可用如下方法:方法+特征,在分析特征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
举一反三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10分)
①目前,很多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人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使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实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实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 B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人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小题1:请概括说明涂改液是怎样危害人体的。(2分)
小题2:第①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④段中“合适替代物”指什么?(2分)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子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科技博览 (12分)               
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
①2012年9月22日午夜,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上空将布满了一道五彩斑斓的光幕。在像纽约这样的南部地区,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这种极其迷人的极光现象。不过,人们欣赏美景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后,该地区所有电灯泡开始变暗并闪烁不定,接着光线在瞬间突然增强,灯泡变得异常明亮。随后,所有电灯全部熄灭。90秒以后,整个美国东部地区都将停电。一年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开始死亡,国家基础设施将变成一堆废墟。世界银行将宣布美国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欧洲、中国以及日本等地区或国家也都和美国一样,在这次灾难中苦苦挣扎。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9年1月发布的一份特别报告中所描述的有关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时可能发生的情景。
②一些科学家还预测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③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④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2000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⑤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⑥太阳风暴还会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它不仅会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在2003年万圣节的太阳风暴中,除了民航客机的导航系统受到影响,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还干扰了飞机的无线电通讯。特别是对于高纬度地区的航线,由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作用较弱,太阳风暴甚至会使得航班改变航线达数天之久。
  ⑦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1.5亿万千米的地球也“感冒”。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因而技术系统的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目前来看,对于太阳爆发活动敏感的高技术系统主要有:航天、通信、导航、电网、输油管道等系统。
⑧但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太阳风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太空,而由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阻挡效应,生活在地球上并不会因此受到过于明显的干扰。专家们表示,当太阳风暴活动活跃时,黑子不断燃烧、爆炸,期间释放的大量紫外线会使地球上空的电离层浓度突然增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干扰。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机,包括部分无线电都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因此一般的太阳风暴对地球表面的通信影响不会太大。理论上,一般的太阳风暴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
小题1:文章第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2:阅读全文,概括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打击?(3分)
小题3:从文章内容看,作者认为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是否会逐渐加大?为什么?(3分)
小题4:说说第七节加横线句中 “打喷嚏”和“感冒”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尽管造成全球缺水有多种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人类没有管好水和合理使用水。
造成世界各国对水的管理使用不合理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一种错误思维:水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可无偿获得的、不需付费的。因此。尽管任何世上万物离开了水、阳光、空气就无法生存,但由于无偿获得,因而体会不到他们的珍贵价值。
就水的过度使用而言,目前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消耗了世界上74%的水资源。在2000年全球有7200立方千米的水用于种植庄稼,而到2005年后由于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用于庄稼上的水就达到11000~13500立方千米。这其中由于使用不当、浪费和过度开发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在圭亚那和印度,过度抽取地下水用于乳业养殖已经摧毁了当地的水资源,澳大利亚最大的墨累-达令河(流经100万平方千米)也因为精耕农业用水而导致河床失水。而多数国家的城市,人们的用水虽然是付费的,但水价过低,也导致了人们并不珍惜水,水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现象非常普遍。
-----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第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2:第三段中划线词“过度”可否删去,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造成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4:读了本文,你认为怎样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小题。
谁在指挥火星碎石
①人类送到火星表面上的火星车发回了大量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上,科学家发现了火星岩石的一些怪现象。
②比如,火星上的碎石分布似乎很有规律,直径在几个厘米的碎石会以一定的距离散布在地面上,它们的间距往往很固定,在几个厘米到十几厘米之间,不会出现几块碎石靠得近而另外的碎石离得远的现象,就好像有个魔法师指挥着所有的碎石站队一样。
③火星碎石的怪现象曾经让科学家十分困惑,莫非这是火星人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④火星上当然没有火星人这样的智慧生命,要解释火星碎石的怪现象,还是要从自然界找原因。一些科学家提出,火星碎石分布也许是火星上的强风造成的。大的石块由于风化而崩解,形成小的碎石后,强风吹动这些碎石在平原上翻滚,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规律排列的场景。
⑤不过,火星上的大气比地球的大气层稀薄得多,因此风力十分微弱,只能吹动一些细小的沙粒,对于直径几厘米的碎石是无能为力的。火星碎石规律分布的现象不可能依靠风力翻滚碎石而形成。科学家又猜测,碎石的分布也许是在火星早期形成的,那时火星大气还很浓密,风力也比现在大。但是,这个猜测同样站不住脚,因为太阳长期的光照会令碎石分解成细沙,根本不会保留到现在。
⑥如果风无法推动碎石运动,还有什么原因能让碎石动起来呢?火星上曾经有水流动,但那是几十亿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火星表面已经完全干涸,没有能推动碎石的水流了。其他的自然力量似乎都无法让碎石运动起来。
⑦最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在地球上利用风洞实验,从而揭开了这个谜团。
⑧让火星碎石运动的力量还是风,不过不是强风,而是弱风。科学家解释说,当碎石在一处形成后,火星上的弱风虽然不能吹动它们,却能吹动碎石周围的细沙。碎石迎风面的细沙就被不断地吹走,于是碎石迎风面的底部就形成了一个小沙坑。日积月累,小沙坑越来越大,在重力的作用下,碎石于是滚落到了小沙坑里。此后,迎风面的细沙继续被搬走,碎石一次又一次地滚向风吹来的方向,碎石堆就散开了。
⑨搬走迎风面的沙土只能让碎石集体逆风而动,并不能让其完全散开。要让碎石散开,还另有原因:处于迎风面的那些碎石同时也为后方的碎石阻挡了风力,使风力不能对后方的碎石做同样的事情,风只能搬动后方碎石两侧的细沙。这样,在前方碎石向前滚动的时候,后方碎石由于两侧细沙逐渐被搬走,往往会向旁边滚,因此整个碎石群就出现了一部分碎石向前翻滚,另外一部分碎石向左右两侧翻滚的现象,于是碎石群均匀散开了。
小题1:文章运用层层设疑层层解疑的方法行文,对火星碎石的均匀分布,先后否定了哪几种说法? (4分)
小题2:文中第④段画线句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3: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火星碎石规律分布的成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再生纸纵横谈
刘仁庆
再生纸是利用废纸为原料(或主要原料)而生产出来的纸张。
早在800多年前,我国宋代已经开始利用废纸抄造再生纸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得更明白:“废纸去墨污,浸烂……再造……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名曰还魂纸”,显然这里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在西方,直到1800年,英国人库普斯才开始想到并利用废纸来造再生纸。当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废纸还有一些限制,如废纸不能太脏、墨迹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成纸的外观质量,总的说来再生纸的抄造量还是比较少的。1874年德国使用上了碎纸机,接着又成功研制了疏解机、清洗机等。1905年德国人亨利和皮蒂茨发明了废纸脱墨技术,从而扩大了废纸的回收范围。20世纪70年代,鉴于全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日益恶化,造纸业掀起了废纸再生工程之热潮,促使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现在,再生纸的生产过程相对于木浆抄纸制造要简单得多。只需先把废纸离解、脱墨、洗涤、漂白等工序后,再经过打浆、调料,送上造纸机进行抄造而完成。
一般人认为,废纸纤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会造成纤维结构损坏(产生角质化作用),反复回用会使废纸浆中的半纤维素流失,成纸强度势必减弱。不过,在废纸的循环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木素被“胶质化”,使纤维的结合力和弹性增加,成纸强度反而增大。关键是处理时的工艺条件,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再生纸的质量不好。相反,有的指标(如松厚度)会更好,印刷效果也好。
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有资料介绍,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抄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故有人说:“使用一箱再生纸,等于保护一棵树。”此外,利用废纸为原料来制造纸浆,可以省去若干工序,大大地节省了能源的消耗: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
在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中能控制降低污染的产生。一般制浆造纸过程中会产生黑液、中段水和白水,它们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废纸制浆中没有黑液,故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程度。至于中段水和白水,则比较容易处理。再生纸制浆中可以节省60%的用水,还使废水的排放量减少50%,尤其是可以省去造纸前期的几道工序。废纸制浆比原木制浆降低了75%的空气污染、35%的水污染。
使用再生纸还能保护视力。众所周知,纸张的白度过高,光线反射过强,对阅读不利。据眼科调查研究,纸张白度在82度左右,对看书报是适宜的。因为再生纸的白度比较低(色泽发灰),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大大减少了对眼睛的伤害。
考虑到生产再生纸的技术水平,也为了促进再生纸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纸的推广与使用, 有人建议我国再生纸中含有的废纸浆之数量比例,应该以超过50%(越多越好)为宜。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23期)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小题2: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择其一例,说说其作用。(4分)
小题3:“在西方,直到1800年,英国人库普斯才开始想到并利用废纸来造再生纸”句中的“才”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小题4: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B.再生纸的生产很简单,把废纸经过离解、脱墨、洗涤、漂白、打浆、调料,再送上造纸机进行抄造就可完成。
C.在处理废纸的循环过程中,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因此,不能说再生纸的质量就不好,相反,有的指标会更好。
D.再生纸色泽发灰,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能极大地减少对眼睛的伤害,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视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