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答题。(18分)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   林毅夫  ①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大致相当,但以200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口数为12.8亿,欧洲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答题。(18分)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   林毅夫  ①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大致相当,但以200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口数为12.8亿,欧洲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答题。(18分)
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   林毅夫
  ①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大致相当,但以200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口数为12.8亿,欧洲则为7.3亿,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近是欧洲的2倍。中国人口密度高,这不仅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东亚国家的特色。
  ②东亚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假说。一种是文化差异说,认为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于传宗接代的需要有早婚早育的传统;且对生儿子非常在意,通常要多生几个,因为一个儿子可能会中途夭折。另一种是宗教因素说,比如东亚的宗教都限制堕胎等。
  ③以上两种假说是从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解释的,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东部的人口密度大于中西部的人口密度,为什么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如果是宗教的因素,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都信奉相同的宗教,应该有相似的人口密度。但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1999年孟加拉国平均每平方千米有981个人,而巴基斯坦只有175个人。
  ④我认为,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主要与不同地区人的养人成本有关。养人成本越低的地方,通常人口密度就越高。中国的地理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地区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到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则在几百米以下。这种地形条件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使得中国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10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温度两个重要条件。中国的5月到10月,正好是“雨热同期”,特别适合粮食尤其是高产水稻的种植。欧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在欧洲文明起源的希腊、罗马等地,雨季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正是温度较低的时候。降雨与高温不同期,因此欧洲比较适合小麦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不同作物的单产有很大的不同。中国1952年农作物的单产,水稻是每亩161千克,小麦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高粱是79千克,小米是78千克,甘薯是126千克。水稻的单产,是小麦的3倍多
  ⑤在中国这种适合种水稻的地区,同样的面积里粮食产量较多。以粮食作为计价单位来计算,养人成本较低,养人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就会较高,欧洲适合种植小麦和发展畜牧业,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较低,以粮食作为计价单位计算,养人成本较高,单位面积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较少。同样地,孟加拉国适合生产水稻,人的生存成本相对较低,人口密度就特别高。巴基斯坦比较干旱,适合生产小麦,人口密度就比较低。
  ⑥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中国的人口总量为什么到明朝以后突然急剧膨胀,从几千万快速膨胀到三四亿。原因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和甘薯两种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玉米的单产比小麦高出很多,按照以上的数据,小麦的单产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甘薯的单产更是达到126千克。它们的单产都低于水稻,但甘薯几乎在任何地区都能生长,原来不能生产粮食的地区也能够生产甘薯,这相当于一种技术变迁。粮食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人的生存成本随之下降,人口就一直不断地增长下去。
(摘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0期)
小题1:本文的说明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差异说和宗教因素说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
B.根据调查,1999年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孟加拉国是巴基斯坦的5倍多。
C.中国西部高东部低的地形条件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会使降雨与高温同期,比较适合小麦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D.明朝以后,中国人口突然急剧膨胀,主要原因是玉米和甘薯传到中国,其中玉米几乎在中国任何地区都能生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小题3:第②③段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章,说说这里使用该说明方法的妙处。(3分)
小题5:第⑥段的划线词“同样的道理”在文章中具体指                           
小题6:针对我国人口密度高的现象,国家采取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等措施。阅读本文后,你认为,要保证我国13亿人有饭吃,还应当注意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3分)中国一直人口众多的原因(2分) 逻辑顺序(1分)
小题1:(3分)B
小题1:(3分)不能删去;这两段具体说明了两种假说的内容及其局限性,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全面准确,使说明的逻辑更严密。
小题1:(3分)划线句把水稻和小麦的每亩单产量作比较,对比突出地说明了不同作物的单产有很大的不同,水稻比小麦的养人成本更低。
小题1:(3分)养人成本较低,养人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就会较高。(或者“养人成本越低的地方,通常人口密度就越高。”)
小题1:(3分)示例: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搞好农业生产,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如推广杂交水稻),或者引进适合中国的更高产的农作物。
解析

小题1: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明确说明顺序。
小题1:原句为“1999年孟加拉国平均每平方千米有981个人,而巴基斯坦只有175个人。
小题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小题1: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句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符合文意,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说明文《海豚节能是个谜》,完成小题。(10分)
①在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海豚无疑是同人类最亲近也最聪明的。与人类一样,海豚也有学习能力,比黑猩猩还胜一筹。成年海豚的平均脑重为1000克~1800克,比人脑还重,而且海豚的大脑皮层上布满沟回,远远多于猕猴,而仅次于人类。现在海豚被人训练做表演明星、探测海中危险物品、海军侦察、军事布雷等工作,成了人类的朋友和得力助手。
②海豚皮肤光洁,游速很快,感觉一点也不费力。海豚不仅有一个理想的流线型体形,而且还有特殊的皮肤结构。海豚的皮肤分两层:外层薄而富有弹性,里层是乳头层和刺状层。乳头层里有稠密的胶源纤维和弹性纤维,其间充满脂肪,可使水流引起的振动减弱。人们依照海豚皮的这种功能和结构研制成一种人造海豚皮,试验表明,将人造海豚皮贴到鱼雷上时,鱼雷在水中的运动阻力至少减小50%。
③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豚身上柔软的皮肤每2小时就要剥落一次。为了了解这种柔软皮肤和剥落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出水流作用于海豚皮肤以及每一片皮肤剥落的模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柔软的起伏不平的皮肤有助于减少磨擦力,皮肤剥落的过程能够扰乱水流形成的小漩涡,从而减少阻力。目前,研究人员正对模型进行改进,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模仿海豚的皮肤。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速度更快、能效比更高的船只、大型客轮和潜艇。
④人们还发现,海豚在同舰艇比赛时,游速增加一倍,但心跳与呼吸却仍保持平时一样的速率。科学家对此十分惊讶,这种节能术自然界少有,人类机器更是望尘莫及,如果能搞清其中的原理并将其用于人类的节能设计,将会大大促进人类节能减排。
(选自《趣味百科知识》2012年第3期)
小题1:科学家在研究海豚的过程中主要有三大发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小题2:分析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揭开海豚节能之谜有何意义。(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高科技污染》,完成小题。(共7分)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 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2:“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中的“可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马蜂蜇后不无好处
李铁生
①由于知道马蜂尾巴上有一根针能蜇人,所以大家对马蜂都敬而远之。
②进入本世纪后的十年来,由于地球变暖,越冬昆虫所处环境有所“改善”,尤其以成虫越冬的马蜂更是兴旺发达起来。由于人们惧怕马蜂的心理,见了就想毁巢灭蜂,而马蜂又极富团队攻击性,两相接触马蜂则常是胜利者。首先挑起事端的人类则常被蜇得鼻青脸肿败下阵来,死伤报导自然也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蜂蜇刺毒量过大造成内脏器官衰竭,或过敏人群受蜇后反应强烈以致死亡有关。但大部分人在被马蜂蜇刺后仅在当时有红肿热痛的反应,过后再痒上一、两天就没事了,而且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再遭蜂蜇后反应就会大为降低。
③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中期,当时的西德政府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意外地发现
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中,唯独在被普查的一万九千余名养蜂人员中患癌症的比例极低。这
一现象当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后经专家分析,养蜂人与常人在生活、工作中最大的区
别不是经常吃蜂蜜,而是常遭蜂蜇。也就是说蜜蜂蜂毒会经常侵入体内,但工人们对此并无
强烈反应。因为他们早已对蜂毒产生了抵抗力,也就是体内有了抗体。
④科学家研究表明,蜜蜂与马蜂毒素相似。鉴于人们对蜜蜂毒的抗癌作用已有所印象,
所以自然令人联想到蜇人反应剧烈的马蜂,其毒液又会怎样呢?早在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研发了“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对“陆马蜂”和“亚非马蜂”进行活体取毒
成功。成功提取两种马蜂蜂毒之事引起美国西南生物研究所生化专家施密特教授的注意和
兴趣。随即双方进行合作,对两种蜂毒之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报告。实验证明将两
种蜂毒注入实验鼠体后活性颇高,而对白血球细胞破坏力不强,对哺乳动物组织损害程度.
也很小,固有着医学上的利用价值。
⑤随后科学家将提取的“陆马蜂”蜂毒提供给辽宁省肿瘤研究所进行研究。科学家以
接种了腹水癌细胞的小白鼠为对象用马蜂毒进行治疗。结果证明马蜂毒素对肿瘤细胞有明
显***伤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所以马蜂毒有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马
蜂毒对蜂蜇过敏症及风湿、类风湿等非细菌性炎症均有治疗作用。
⑥据此,人们也许不应当再对遭到马蜂蛰刺过分害怕了,因为蜂蜇毕竟还是对人体有
一定好处的,它可以治疗你的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当然前提是不可过量。总
之人们完全没必要如此仇视马蜂而与其势不两立,毕竟马蜂也有其“可爱”之处啊!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期B有改动)
小题1:人们想“毁巢灭蜂”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小题2: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3: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3分)
小题4:马蜂蛰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治疗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为什么文章还要强调“前提是不可过量”?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5分)
一勺清汤胜万钱
①鲫鱼——中国著名的淡水鱼之一,以肉质细嫩鲜美而位列中国人的食用鱼之前茅。A唐代杨晔《膳夫经手》载说:“脍(鱼)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诚非虚言。鲫鱼还因它衍生出许多的有趣民俗以及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医疗功效,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②鲫鱼之得名,颇耐人寻味。“鲫”字结构中有“即”字,是因鲫鱼流动时往往成群相“即”尾随而进,“即”字含义之一是“靠近”、“达到”,成语“可望不可即”中的“即”正是此意。“即”加上“鱼”字偏旁就成“鲫”了。中国古代,鲫鱼又称为“鲋鱼”,也是因为它们游动时喜相“附”而行,“附”字的“阝”偏旁换为“鱼”字就成为“鲋”了。也正因鲫鱼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古人据此所造“过江之鲫”一词,形象而有趣地用于形容“众多”。
③由于上述特点,中国历史上和鲫鱼相联系的若干有趣民俗,也因之而衍生。
④两千年前,B《仪礼·士昏礼》记载:“士昏礼……鱼用鲋,必肴全。”古代,“昏”与“婚”字通用。对上述记载,古代学者解释为:“云鱼用鲋者,义取夫妇相依附也;云肴必全者,义取夫妇全节无亏之理。”也就是说,男女结婚喜宴的食品中,须有鲋(鲫鱼),并且必须用完整未腐坏的烹饪。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寓意为夫妇互相依附,婚姻美满。
⑤“鲫”谐音“吉”,民间在喜庆时,往往喜采用鲫鱼做菜肴,冀望诸事吉利;有的人家给孕妇、产妇进食鲫鱼菜肴,同样也是冀望吉祥,所以,鲫鱼又有“喜头鱼”、“喜头”之称。而产妇食鲫鱼不仅是补益产妇和婴儿身体,更有意义的是能有效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⑥此外,“鱼”和“余”字读音相同,用鲫鱼做菜肴、做摆设,寓意吉利、吉祥,也寓意“年年有余”。 
⑦用鲫鱼烹饪之菜肴,无不给食用者以美味之享受,而鲫鱼汤尤为突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李觯(zhì)(1686—1762),曾任山东滕县的知县多年,卸职之后,迁居扬州卖画度余年。一日,他应“扬州八怪”另一画家郑板桥(1693—1765)之邀,到其住家餐叙,在品尝其美味鱼汤之后,啧啧称善,即兴赋诗:“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朝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欣喜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傅维康 来源:文汇报)
小题1:请分条列出人们喜爱鲫鱼的原因。(3分)
                                                                      
                                                                      
小题2:分析③---⑥段,填写下面表格内容。(6分)
与鲫鱼有关的习俗
寓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A、B两处引用的文字调换位置行吗?为什么?(2分)
小题4:文章以画家李觯的诗句“一勺清汤胜万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5:我们学过“汉字”专题,了解了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请仿照例句,从下面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2分)
集(“隹”鸟的变形)、雨、鹊
例句:一个“鲋”字,让我感受到鱼儿成群相即相附游动的习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人左右手的奥秘》,完成下列题目。(12分)
① 在动物身上,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手脚分工,但据观察,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基本上是相等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均无例外。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虽有着灵巧的双手,左手与右手的使用概率却极不相同,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右手,而习惯使用左手的人仅占世界人口的6%~12%,为何比例如此悬殊呢?
②有人试图从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即做与想的密切关系,以及心脏的位置等角度来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都习惯用右手这一问题,然而,并未获得圆满的答案。
③最近,瑞士科学家依尔文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他认为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中习惯使用左手和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数基本均等,只是由于还不认识周围的植物,而误食其中有毒的部分,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对植物毒素的耐受力弱,最终因植物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影响而导致难以继续生存,习惯使用右手的人以其顽强的耐受力而最终在自然界中获得了生存能力,并代代相传,使得习惯使用右手的人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
④美国科学家彼得•欧文也通过实验证实了依尔文的假说。他挑选了88名实验对象,其中12名是左撇子。他对这些实验对象用了神经镇静药物后,通过脑照相及脑电图发现:左撇子大脑的反应变化与右撇子有极大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左撇子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大脑反应,有的出现了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的症状,有的甚至看上去像正在发作癫痫病的患者。
⑤如果同意依尔文的假说,那么,左撇子少就成了人类历史初期自然淘汰的结果,左撇子实际上是人类中的弱者。
⑥然而,事实却与依尔文的假说推论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出入。我们生活中的左撇子大多是一些聪颖智慧、才思敏捷的人,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想象力和空间距离感的职业中,左撇子往往都是优秀的人才。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都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不仅如此,世界上最佳网球手的前四名中有三名是左撇子,而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击剑队中的左撇子选手也相当多。
⑦现代解剖学给了我们如下的解释: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推理、逻辑和语言;而大脑右半球则注重几何形状的感觉,负责感情、想象力和空间距离,具有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的功能。因此,从“看东西”的大脑到进行动作,右撇子走的是“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右手”的神经反应路线。而左撇子走的是“大脑右半球—左手”的路线,左撇子比右撇子在动作敏捷性方面占有优势。据此观点,左撇子又是生活中的强者。
⑧那么,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左右手真正的奥秘何在?这需要进一步探索、比较和分析,才能得到圆满的答案。 (选文有改动)
小题1:本文从动物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写起,为什么?(3分)
小题2: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小题3:科学家对左右手奥秘的探索历程,启迪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索应具备哪些素质?(写出2点即可)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本文中的事例除外)(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