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

现代文阅读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么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娇惯子女不是真爱,救济贫困的人当然值得赞扬,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强,助人脱贫。行善有范围,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2分)
A.恰如其分度日如年B.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左右逢源D.审时度势相得益彰
小题2: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小题3:段②中的画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4: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3分)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   生智慧。不错,                                            ,这是不争的事实。
小题5:《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3分)
答案

小题1:B(2分)
小题2:道理论证。(2分)
小题3:承上启下(2分)
小题4:例:有人认为交流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交流中会得到升华,经常交流会使人更聪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小题5:例①:范进是举后因喜极过度而生悲。例②:炒菜放入食盐时,如果不适度,就会让令者感到不适或难受。
例③:在自然界中,雨水太多,会造成洪涝;雨水太少,全导致干旱。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理解本文的论点,即标题所说“凡事皆有度”,这个“度”指适当的程度,是说做什么事不要过头,到一定的程度要停止,B项的成语与本文论点意思相同。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论点明确,判断选项比较容易。本题拟题较好,将议论文的知识与成语相结合,即考查了学生对文章论点的理解,对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此句是讲读书的道理,讲道理与摆事实一样,是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作者自己分析说理和引用别人的话来说理都是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时教师重点讲解过此知识点。议论文中,论证方法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摆事实和讲道理,从具体的运用技巧上来讲,有反正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解答此类问题,尽量回答得具体些,如果没有什么技巧,可以笼统的回答“摆事实(举例论证)”或“讲道理”。
小题3:
试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此句前文是讲人生自由要“适可”不可过度,后面是以生活为例说明道理,所以此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此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非常明确。议论文的语言是很讲究逻辑性的,讲道理力求严密,所以在层次间往往有过渡性语句,直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时要理解体会议论文结构上的这个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分析例句的含义,想一想除了读书“生智慧”,还有什么“生智慧”,“与人交际”,“旅游”都可以“生智慧”,按例句格式填空即可,注意,填后句子要通顺。
点评:本题不难,例句句式非常清楚,不复杂,易于仿写。仿句,是分析句子内容结构和写作的一种形式,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仿句,要仔细判断例句内容(主题思想,材料类别,情感表达)、结构(句式、句型、短语类型)、写作手法(修辞)上的特点,严格按照这些特点仿写句子。
小题5:
试题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比如生病了用药,药可治病,但超过规定的用量,则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的中心意思很明确,道理浅显易懂,学生能找到很多的材料作论据。本题旨在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文中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性,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举一反三
请珍视我们的汉字
许民彤
①一则文化报道写道:您还能熟练默写出“罄竹难书”、“鳞次栉比”、“沆瀣一气”、“鳏寡孤独”……这些成语吗?如今,编辑手机短信、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
②据调查,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上班族的日常工作都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解决,需要手写的时候已越来越少。现在,对中小学生来说,字帖学习书写汉字早已让位于奥数、英语的补习课程。
③如今很多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着语言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国网络语言“雷”泛滥、汉字书写为吸引眼球求奇求怪的种种现象……
④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有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微博……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
⑤今天,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折射出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贫乏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⑥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
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力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我们的汉字!(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的论述思路十分明晰。开篇由一则文化报道引出论题,即:                                   ;接着分析原因、痛陈危害,进一步指出问题实质——“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最后大声呼吁: ②                                  。(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中划线部分的含义。(4分)
(1)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有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作用?(4分)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      ).(4分)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曾经指出:我们在当代图像、印刷品泛滥之下正在失去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语言的异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现象。观照当下技术生活领域、文化领域、娱乐生活领域,这位西方文化批评家的深刻洞察,似乎正是对此而说。
A.①②段之间B.③④段之间C.④⑤段之间D.⑥段之后
小题5: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硬笔书写,行款整齐,力求美观”,用“毛笔临摹名家书法”。课程标准要求练习书法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价值?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何为书
张炜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小题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段(一) 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的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的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的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小题1:第一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3分)
小题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②段中划线句的作用。(4分)
内容:                                                                      
结构:                                                                              
小题3:下列的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不是好士兵。”
小题4:生活中,你对成功的感受是什么?请简要地谈谈你对成功的感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题1:作者在本文中反对                  ,主张                    。(2分)
小题2:本文写了三位成功人士的真实情况,作用是什么?列举两项调查研究的作用又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13分)
难得淡定
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沉浮,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刑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小题1:文章作者要表达的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文中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联系全文,简要说说“淡定”的具体含义。(4分)
                                                                                  
                                                                               
                                                                    
                                                                             
小题5:请结合本文和实际,谈谈你对“淡定”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