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完成问题。   ①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

阅读《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完成问题。   ①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完成问题。
   ①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摘自《视野》2009年第5期,作者王小峰,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处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年长者写的)书。
2.第①段中记者不知怎样采访这件事是借“总是上网浏览”的害处提出的观点。第④段中的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
3.示例一:我同意B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审美眼光都有差异,读什么书,喜欢什么样的书,就好像吃菜,有人爱咸,有人爱淡。如果一个爱吃辣的人把重庆火锅推荐给一个根本就不能吃辣的人,那么即使火锅本身很美很有特色,对不爱吃辣的人来说也等于白说。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和我,彼此了解尚且如此之难,何况是别人推荐的书呢?因此,“新鲜的馍”还是自己亲自选,亲口尝为好。
   示例二:我不同意B处。我认为读别人的评论可以帮助自己快速了解想知道的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兴趣可以不读,反之,可以进一步研究。何况中学生的阅历浅,面对鱼目混珠的信息,确实需要有人帮我们精挑细选一些书。初中新课标附录就推荐了必读书。通过对推荐文学作品的阅读,我还了解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可以这么说,推荐书让我的视野开阔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的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时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进,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选自2008年12期《中华活页文选》)
1.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的第3、4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届时将举行盛大的庆典,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心灵的“海底坐垫”
蒋子龙
  ①海洋是永不止息的,风从不会平,浪从不会静。但是在海底深处,却有一个风吹不到浪打不到的地方,叫做“海底坐垫”。任狂风暴雨搅翻大海,任龙吟海啸波涌浪滚,那个地方从来不会被搅动。当科学家挖掘海底,把“海底坐垫”上的动植物遗骸拿上来检测时,证实了这些遗骸一动不动地被存放了数千年之久,从未受到过打扰。
  ②据说台风的中心也是平静的。
  ③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处于大海之中或台风之中?到处都是声音,人的声音以及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甚至当我们越是想安静的时候,就越有一种大吵大闹的声音传到耳中,里里外外的喧嚷声不下上千种,烦你、扰你、推你、拉你,以致除了这种喧嚷声之外,你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更听不到自己灵魂里的声音。
  ④这时候你要继续静下去,也必须在嘈杂中有时间让自己安静在一个地方,让外界的噪音达不到,也让你心里的每个闯入者不作声,如同安静的日落。当你对外面的一切噪音充耳不闻时,渐渐地那些噪音就会消失,你会听到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发出一种极微小的神秘音调,有无法形容的温柔和安慰的能力,那就是从你自己灵魂里发出的声音。
  ⑤越是嘈杂的生命,忙乱的生命,越应该找到这种内在的静,倾听自己生命的歌唱。那才是自己的声音,才是真实的自己。
  ⑥人永远无法自己满足自己,人在绝望中也无法解脱自己,认识自己的软弱才能坚强,体验过惧怕才会勇敢。
  ⑦生活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生命的更新才是一切改革的根基。历史是我们自己的影像,在历史和别人的错误里能看到自己的责任,才是真智慧中的开明。在有强光的地方必有暗影,但在阴暗的地方更容易获得丰富和珍贵的启示。
  ⑧在倾听自己的过程中,沉思蔽想,整理自己的思路,靠近自己,充实自己,会认识自己的命运,恢复自己所有的能力,然后才可能调动全部精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⑨这种“静”能医治痛苦和沮丧,给人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
  ⑩痛苦和沮丧这两种东西,是人生中不可能避免的。逆风能使船舶进港,沉重的钟摆能使指针移动,世上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是能通过眼泪和痛苦得到的。静思反观这些痛苦,才会使人深刻和丰富,并有可能成为灵性上的伟人。而沮丧,却是一种危险的引诱,使人的心脏衰弱,把困难扩大,给世间描绘上一层凶险的颜色。能够静下来跟自己对话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从不沮丧。
  这种“静”也能让心灵吸吮生命的气息,体验那一种不可诠释的感情,超然有世外感;静谧,清畅,找到人同外部世界的连带感,找到与灵魂相熨帖的东西。让疲惫的身心重新投进生命之中,让生命本性的渴求得到满足,这是心灵的拯救。
  “海底坐垫”是给海洋以静力和智慧的地方。心里有这样一个“海底坐垫”的人,必有海洋般的性格和胸襟,堪称大气。(摘自《郑州日报》)
1.“心灵的"海底坐垫”"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灵的"海底坐垫”"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面对新型流感,中国积极应对
  (1)4月,一场肇始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全球流行。到5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06:00时,33个国家正式报告了5728例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其中中国内地确诊2例。全球确诊人数还在不断上升,面对仍在许多国家蔓延的新型流感疫情,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积极有效应对。
  (2)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对新型流感的防控掉以轻心。中国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而医疗卫生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疫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果防控不力,,小小的病毒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上的“西班牙流感”、“亚洲流感”、“香港流感”夺走了350万人的生命。在微生物加快变异的今天,人类的生命显得异常的脆弱。因此,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使国民避免疫情袭击的策略。
  (3)中国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理过程中,疫情应对进入了最高决策层。中国最高领导和最高决策层,第一时间将甲型H1N1流感防治纳入最高议事日程。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疫情时,4月28日,胡锦涛就对做好防范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工作做出指示,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国加强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工作。
  (4)应对甲型H1N1流感,中国政府准备了充足的财政资源,注重发挥专家作用。为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中央财政已经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拨出专款。此外,各个市都确立了定点医院,并且安排充足的物质资源储备。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成为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最权威方案。从四川和山东两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治疗情况看,方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中国以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将中国纳入世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加大对国外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与监测,及时与其他国家开展各方面的合作。中国每一步都与WHO保持沟通。
  (6)中国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其他国家的褒扬和效仿。应该说,甲型H1N1流感在中过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以便及中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
  (7)中国对甲型H1N1流感积极有效的应对,为阻断病毒在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稳家宝指出的,中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13亿中国的身体健康,对全世界的防控工作也是有利的。新型流感从一开始暴发,日本政府就严阵以待,但由于防控措施不力,导致从输入性病例到本土病例的大量暴发,在短短3天多时间里,关西地区的大阪府和兵库县两地的确诊患者已近190人,造成了日本国民的极度恐慌。而中国境内之发现了数例输入性病例,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成功的遏制。
  (8)总之,对于一个新病毒,过度恐慌固然不可取,但是疏忽轻敌更要不得。只要我们以理性态度面对,用科学方法应对,就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就能承担起人道主义的重任。(本文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1.概括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结构:请在下列段序之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1)(2)(3)(4)(5)(6)(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论证:研究(3)(4)(5)段,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品读:研读第(7)段,探究这一段文章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及做作。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关链接:结合上文,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你从中获得哪两个最有价值的信息。(每条信息不超过20个字)
  加拿大卫生官员6日在渥太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加科学家已经完成了对三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样本基因测序工作。
  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学实验室科学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完成基因测序可以使科学家掌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运行机制以及反应方式,从而有助于疫苗研制工作,预计疫苗最早可于今年11月问世。加科学家说,基因测序发现,分别来自加拿大、墨西哥的病毒样本在基因层面上并无二致,这就排除了该病毒已发生变异的可能。
最有价值的信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有价值的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水浒》里英雄聚集,但同是英雄豪杰,却各有家数,各有身份,各有遭际。正因为如此,一部《水浒》人物塑造才显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鲁智深是《水浒》中非常有个性的人物,是个***人放火的“活佛”。他无私无畏,主动向封建统治阶级和社会黑暗势力进攻,始终是一个强者。在他身上,既体现了与李逵不同的粗鲁、爽直、豁达,又体现了与武松不同的精细。鲁智深先是去店中打了店小二,放走金氏父女,并在店中坐了二个时辰,估量金氏父女走远后,再去郑屠户肉铺中消遣挑逗以激怒郑屠,最后才三拳打死镇关西。当看到郑屠活不了时,又诈说“你这厮诈死,洒家慢慢与你理会。”未待众人清醒过来,已顺利撤退,亡命江湖。这既表现了鲁智深的英勇和鲁莽,又体现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粗中有细之处。
  鲁智深的粗鲁还表现为不懂客套、不谙礼节。如在方丈室内竟向长老连拜九拜,不懂三拜之礼;在桃花山遇到李忠和周通,在送别宴会上他俩竟要下山去打劫过路客商,获取不义之财,送鲁智深做盘缠,鲁智深坐在那里十分难堪,终怒不可遏,打翻小喽罗,席卷桌上的金银器皿,从后山滚下,不辞而别。
  鲁智深的英雄豪迈还深蕴着诗意。野猪林救下林冲后,深怕两公差再下毒手,宣布:“***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当荒山走尽,沧州就在眼前,鲁智深手挥禅杖斩断松树枝,公差咋舌之际,他叫道“兄弟保重!”即摆手拖杖,飘然而去。
  鲁智深一生英雄豪情冲天,***人放火,专爱打抱不平,这些都与他的出身经历分不开。他出身官场,所看到的是社会更真实的不合理现象,因此,在他身上燃烧的是愤怒和仇恨的火焰。说花和尚***人,但他***的是恶人,做的是铲尽人间不平的义事,是在做善事,怪不得明代的李贽说他是“勇人”“仁人”“圣人”“活佛”。(节选自廖细会、李璐《〈水浒〉中鲁智深、武松形象的对比》)
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鲁智深既有李逵那样的粗鲁、爽直、豁达,又有与武松不一样的精细。
B.鲁智深怒打店小二勇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都是经过仔细思量的。
C.鲁智深在方丈室向长老连拜了九拜,表明他不太懂得世人的礼节习俗。
D.鲁智深的出身和经历,对他嫉恶如仇鲜明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文段划线句子中的“诗意”是什么意思?它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评论鲁智深时,作者为什么引用了明代李贽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懒惰的智慧(节选)
凯利
  ①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邃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恐怕一生中也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②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下一步不用说就是铺设管道了,水可以惯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不必挑水翻山,水泵和水车就波发明了出来,这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半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岳做成的。
  ③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掉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芡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④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是勤快的农夫,他们不在乎整天在田地上走路。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到约。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⑤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8·吉尔布菜恩,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莅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事,他绝不亲躬。
  ⑥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赖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准是版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发现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的时间,要确定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气球上掉到地上的时间,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在生活里将会遇上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么令人精疲力尽的麻烦啊!
  ⑦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的这些懒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1.按照通常的理解,“懒惰”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请你试用一两句话说说文中“懒惰”的含义。
答:文中“懒惰”是指_____________;
2.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懒惰”的作用。请分别概括文章的分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对人们所不齿的“懒惰”进行了崭新的诠释,运用大量事例来证明“懒惰”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B.第②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着重以用水为例,最终目的在于证明:随着“偷懒”程度的加深,人类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减轻。
C.文章所举事例有的是对人、事的具体叙述,有的则为简要的概括叙述;这些事例紧扣所要论述的观点,典型而精当。
D.从结构上看,第②~⑤自然段与第⑥自然段之间,表面上是并列关系;但从内容上看,后者实际上应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递进。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