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我们是一家人秦文君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畅销书摘》2006.2 有改动) 小题1:体验细腻情感,回答:(4分) (1) 第5段画线句“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 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理解鲜明形象,回答:(4分) (1) 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2分) (2)“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小题3:揣摩生动细节,回答:(3分) 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品味精彩语言,回答:(3分)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 |
答案
小题1:(1)因为“我”已感受到与亲人的隔膜所带来的凄楚(无助、委屈、脆弱等)(2分。如只答因天冷感冒而掉泪给1分)。(2)“分伙”之初的快乐是初次品尝自由(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分伙”结束时的快乐是重新感受家庭温暖(亲情、关心)带来的快乐或是与家人消除隔膜、同心同德之后带来的快乐(3分。答出前一点1分,答出后一点1分) 小题1:(1)母亲决定让女儿经受一次锻炼,在生活中碰壁,然后自己回心转意。如只答因女儿有叛逆倾向给1分。(2)既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又表现母亲善解人意或照顾女儿的自尊(2分),只答出前一点1分,答出后一点1分。 小题1:细节一:“家人在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细节二:“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表明家人仍然在看着我,不放心我。细节三:“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子上放一副筷子”。“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一直没变(3分。答出细节2 分,分析1分)。 小题1:通过反复的手法,进一步点明全文的主旨。(答出反复给1分,点明主旨给2分)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五段中提到“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饥饿和被遗忘使儿时的作者感到“无助、委屈、脆弱”,所以落泪。此处要注意,答“懊悔”也可以,但答“嫉恨”是错的,孩子明白是自己要求“独立”的,而不是家人要排斥他。儿时的作者在自己强烈要求下,终于如愿以偿,获得“自由”,不受大人的管束,所以感到快乐,而后来与一家人共进晚餐时,“我”发现真正的快乐是与家人在一起,有亲情的温暖,这种快乐远远超过“独立自由”的快乐。 点评:此类题是叙述文阅读考试中常考的,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同时借以提高写作水平。平时阅读文章,不能只看“热闹——吸引人的情节”,还要看“门道——写作方法及作用”,关注情节时,不忘观察细节,思其义,晓其道,读思结合,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做此类题就会有备而无患。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一开始就写到“我”的叛逆性格和天真的想法,作为母亲对女儿是了解的,母亲再三考虑后,觉得如果坚决不同意女儿的意见,会适得其反,不如用事实来教育女儿,让她懂得与家人在一起才是快乐的。母亲是为了教育女儿,而对女儿的受苦也是心疼的,母亲更是细心的,了解女儿的个性,所以母亲用女儿能接受的方式“悄悄递给”表达自己的爱护。解答这两题,关键在于对母亲的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要根据文章内容加以仔细体会。 点评:阅读此类作品,要从情节细微处体会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要注意作品中前后情节的联系和作者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老师分析作品人物时,要注意老师提示的一些方法,比如用细节和描写手段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等等。做此类阅读题,还是要联系前后文,从情节入手,人细节入手,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从而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此题较难,答得准确全面不容易,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耐心的阅读习惯。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所述都是文章中是很生动的细节,家人“不时地看我”,就是关切地询问,是真心的期盼,母亲更是没有忘记女儿,细微的行为表现母亲心中时时牵挂着女儿,而“我”也感受到了家人的关注,但“我”又是好强的,不愿意让家人知道我了解他们的关注。细节一和细节三是正面表现家人对我的关心,细节二是侧面写家人对我的关心。 点评:写人叙事的作品都是用故事情节来一步步展示人物形象的,而在情节和对人物的描写中,细节真具体越丰富,文章就越生动越感人,本文就是一个例子。所谓细节,就是情节或人物描写的细微之处,细节的运用,往往便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平时阅读不能只看大段的故事情节,要关注文章生动的细节,体会细节的作用。此题不难,细心体会便能知晓本文细节的作用。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写前面写“我”由“独立自由的快乐”而感到与家人相隔离的“无助、委屈、脆弱”,在故事情节上有大理的铺垫,在人物的情感上有对比的描写,而且文中也反复提到或母亲“我们是一家人”或我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所以到了文章的结尾处,“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一句又用反复的手法提及“我们是一家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全文的主旨:亲情可贵。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有何作用”一词,要求是回答题干中的引句对主旨的“表达作用”,而不是要回答文章主旨是什么,这点容易搞混。还要注意用什么方法来起作用的(本题中是用“反复”),所以“何”字,要答到“作用”是什么,“方法”是什么。 点评:所谓读懂一篇文章,最后读者要明白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即主旨,理解主旨首先要了解文章表现主旨的方法,比如在故事情节中反复出现某一细节或某个有含义的句子,像本文中的“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答此类题时要了解故事情节为表现主旨的铺陈作用,将结尾处的句子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思考它的作用。此题并不难,因为在结尾用某一句子来突出主旨是文章写作的常用方法,见多而不陌生,熟悉而易解答,而答题用字不多。 |
举一反三
《我的母亲》(节选)(17分) 胡适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小题1:选文讲了我的哪两件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小题2:当我背不出的时候,父亲为什么要打我?(3分) 小题3:“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这是为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小题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请赏析一下。(4分) (1)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小题5:读了此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严父慈母”的理解。(4分) |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12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小题1:对于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当时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小题2: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2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4段中画线句子中“我”感到“震悚”的原因有那些。(2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第5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
平分生命(13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小题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2分) (1) (2) 小题2: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思考:“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3分) 小题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4: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 番思考”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5分)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10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①______(A.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②__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 。(2分) 小题2: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②________ 小题3:选文描写了“我”在车站的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3分) 小题4: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共12分) 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的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小题1:给划线的字注音。(2分) 固执( ) 倔强 ( ) 小题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明确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2分)A.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 B.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 C.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 D.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 小题4:上文中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加线句“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的“终于”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小题6:谈谈你对文中最后段落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的理解?(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