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向日葵朱成玉五一假期里,二妮儿的老师给她们留了特别的“作业”——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什么算是有意义的好事呢?她现在可没心思想这些,因为她马上就要辍学了。几

亲爱的向日葵朱成玉五一假期里,二妮儿的老师给她们留了特别的“作业”——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什么算是有意义的好事呢?她现在可没心思想这些,因为她马上就要辍学了。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亲爱的向日葵
朱成玉
五一假期里,二妮儿的老师给她们留了特别的“作业”——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什么算是有意义的好事呢?她现在可没心思想这些,因为她马上就要辍学了。
几天前,本来就贫寒的家里遭了灭顶之灾:父亲在工地上摔成了残疾。顶梁柱倒了,全家人都靠着母亲一个人捡破烂维持着生计。她想,她不能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她要去找活儿干,替母亲分担一点苦累。
既然我还是学生,那就该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啊。她决定去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
最后,她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孤寡老人身上。
那是个奇怪的老人,她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女,他的院子每天都是死气沉沉,不见他出来遛弯儿,也不见他和人来往,把自己与这个世界完全隔绝开了。她想去帮他打扫打扫卫生,说说话啥的,这也该算是有意义的吧,毕竟在帮一个老人寻找一点快乐。
她说明了来意,老人很是欢喜,老人说,你不用帮我干活,你只要在我的院子里玩耍就好,我就能感觉到快乐了。
对于老人来说,二妮儿就像一只欢快的麻雀,顿时让他的院子热闹起来。二妮儿也感到老人很是亲切,像极了过世的爷爷。渐渐地,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她为老人带去了欢乐,每天陪他说话,捉迷藏。二妮儿还把自己辛苦攒下的10多元钱都用到了他的身上。她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陌生的老人感到亲切,冥冥之中,他们好像有种牵扯不断的关联。她只想给他带去一丝快乐。但老人似乎并不缺钱,他总要给二妮儿一些零花钱,但二妮儿一次也没有要。
每天,看着二妮儿在他的院子里晃动的身影,就是老人最快乐的时光。
她心底的心事只能和老人说,她和他讲学校里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和他讲自己就要辍学了,说这些的时候,二妮儿的心底泛起一阵酸楚,眼底明显地泛着泪光。
老人安慰她说,别难过,一切都会过去的,你一定要坚强乐观地把眼前的困苦挺过去。
老人给了她一把向日葵的种子,对她说,去吧,把这些种子种到那个墙角去,等秋天的时候,我们就有瓜子嗑了。
她在院子里忙活开来,从种下向日葵那一刻起,她的心便被某种神秘的东西拴住了,她甚至开始盼望,向日葵早日绽开笑脸。
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的笑脸呢?她问老人。
现在就开了,老人开玩笑说,你就是我的向日葵。
她灿烂地笑着,忘了明天是上学的日子,也是她永远离开学校的日子。
时光不会停止,哪怕你拿生命去贿赂,它也不会停下一秒。但奇迹会发生,它让无常的人世变得多么奇妙而美好!
就在二妮儿辍学的三个月之后,她收到了一封寄自韩国的信:
亲爱的向日葵!
你好。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韩国了。儿子们来接我很多次,我都没有来,但这次我来了,因为是你使我改变了想法。你的快乐感染了我,使我本来要荒芜掉的生命重新焕发了活力,我想,哪怕只剩一天,我也要快乐地活着。现在,我和儿女们在一起,我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回去了。你替我照看下我的房子吧,向日葵成熟了,你别忘了去摘啊!另外我以你的名义存了一笔资金,用来资助你上学,直到你大学毕业。
最后,祝你永远快乐!
一个因为你而感到幸福的老人。
二妮儿的手微微地颤动着,她向老人的院子奔跑过去,院门没有上锁,她知道,那是老人给她留的门。
向日葵长高了,渐渐高过院墙,那一张张笑脸无比灿烂。她站在那些向日葵下,抬头仰望着那些光灿灿的笑脸,忘了自己,也有一张向日葵的笑脸,镀着阳光的金色。
她想给老人写封回信,可那些感谢的话,对于她和他来说,会显得多么蹩脚啊。忽然间她想到了,等向日葵成熟了,她要把葵花籽为老人寄去,除此,什么都不用说。她知道,老人会懂得,这几粒葵花籽所代表的全部语言。
二妮儿握紧拳头,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
加油啊!她和那几棵向日葵,在灿烂的阳光下,相互鼓励着。
(《意林·原创》2011年第7期)
小题1:老人为什么要送二妮子向日葵的种子让她种?(2分)
小题2: 第17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分)
小题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小题4:老人与二妮子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因为他同情二妮的遭遇,想用这种方法来安慰她,给予她生活积极乐观的信心。
小题1:过渡(承上启下)作用。
小题1: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心又乐于助人的老人而感激不已。
小题1: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学会关爱他人,互相鼓励,才会体现在人间的温暖与快乐。老人和二妮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这样像向日葵般的阳光美好的心灵才会有那样美好的结局。
解析

举一反三
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文/周国平
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深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日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也是安静的性格,但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境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里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一生的行状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作为由她拉扯大的儿子,我很想做一些令她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的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
母亲毕竟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摘自《成为你自己》2010.8.1版有删改)
小题1:全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2:第3段中的小插曲指什么事?这个矛盾怎么解决的?(3分)
小题3:如何理解第4段中两处加点的词?(4分)
小题4:对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你如何理解?(3分)
小题5:统观文题和全文,作者认为用什么方式来报答母爱的?(用原文回答)你会用什么方式来报答母爱呢?(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十三岁的际遇》(选段),完成下面题目。(8分)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愚蠢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构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小题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如何理解诗中的“宁静的港湾”?(2分)     
小题2:“不系之舟”在文中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
小题3: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2分)   
小题4:作者在结尾说“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有何含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鲁迅《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直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小题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轻松”“舒展”两词有何特殊效果?(2分)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小题3:选文多角度描写看戏路上的景色,请各找出一句从嗅觉、触觉角度写景的句子。(2分)
小题4:鲁迅擅用动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个性。请以对农家孩子的刻画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5:“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秦文君《红书包》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1)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2)距离现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3)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4)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5)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6)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7)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8)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9)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10)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11)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12)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小题1:选文以“红书包”为线索,作者围绕“红书包”写了的“我”的一个经历,根据选文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分别填上一个4字词语,用来反映这一过程。(3分)
非常喜欢→         → 四处寻找→         →磨父母买→ 抢过狂喜→        → 珍藏回忆
小题2:选文开头说“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阅读全文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小题3:第(8)段中,“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说说你对句中“模糊”一词的理解。(2分) 
小题4:选文第(4)段中说红书包“是我最想要的”。这一想法产生之后,哪个细节最能表现“我”的想法的强烈?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5:文章第(10)段概述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这一情节在文章内容上、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0分)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小题1:甲文中两次提到了“豆麦”,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作用。(2分)
小题2:“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谁?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3:从“望见依稀的赵庄”到“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体会“我”在看戏的路上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小题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2分)
小题5:文中划横线句子写得好不好,说说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