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1) 踞(     )
(2) 喻(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对调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即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开头“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多”字是否可以去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着力描绘唱歌人的肖像:写_____、写______、写______,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答案
1. (1)dūn
    (2)pì
2.(1)对歌。
   (2)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3.山野对歌
4.不能去掉“多”字。“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一一“也唱其他故事”。此外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5.面容牙齿服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寂静除夕夜
梅朝霞
  ①除夕之夜,为什么整个村庄像熟睡一般寂静?
  ②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 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③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④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 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⑤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小年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放鞭炮则是一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们的母亲接二连三地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⑥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他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苦命的孩子,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⑦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应对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 岁的二姐守前门,11 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
  ⑧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⑨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 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我们就此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⑩20 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愿你们永远平安。 (文章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⑧段“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中“风雨飘摇”写出了我们家怎样的境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⑧段“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 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乡亲们在除夕之夜都未放鞭炮,这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品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⑦段“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睡不 着的“我”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来。(不少于5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完文章后,请你写下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青春在弄堂里别样生长》节选,回答1—3题。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妈妈是一张褪色的照片:爸爸穿蓝格的衬衫挽着漂亮的妈妈。外婆对我说,他们出国了,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去找他们了。  
  也许,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拆穿的故事,但小时候,我一直相信它是真的。当弄堂里的小朋友都笑我没有新衣服、新书包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爸爸妈妈在国外呢,很快就会回来了。
  我和外婆生活在繁华的上海,不过这些好像都与我们无关。我们住在地板会咯吱响的弄堂,生活俭朴到让我常常想:为什么我家的早餐只有白粥和咸菜。  
 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早餐突然变得丰富起来,有时会是小笼包,或者是硕大的麻团。我问外婆:    
  “你怎么给我买这么好吃的早点?”
  外婆喜欢叫我“毛头”,她说:“毛头上学了,就是大人了,要多补营养。你可要像你爸爸妈妈那样好好 学习啊。”
  我点着头说:“好啊。”满嘴都是小笼包的肉香。
  或许因为真的很小,外婆说我上学需要营养,似乎就应该有好吃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想过,好吃的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直到有一天,被弄堂的小朋友围在墙角,叫我“剩饭毛头”时,我才知道,我每天美味的早餐,是外婆从“白玉兰小吃”捡来的。
  那天,我气鼓鼓地跑到“白玉兰”,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我看见瘦小的外婆站在宽敞的店堂里,等着每一桌客人就餐完毕,在清洁员还没赶到之前,抢下没吃的包子。
  外婆被我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尴尬僵在脸上。过了好久,她才窘迫地说:“饿了吗?小笼包我都买好了,咱们这就回去。”
  知道吗?六岁的孩子真是很单纯。我曾经为同学的嘲笑责问过外婆,甚至连续一个星期都没和她说话。可在那个还不能很好分辨对错的年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食物,总会在放学之后悄悄占到上风。直到有一次在肯德基捡到一个几乎完整的汉堡,我兴奋地拿着它跑回家,送到外婆的面前说:“外婆,你吃啊,汉堡呢。”
  外婆吃惊地说:“你哪来的钱买的?”
  我说:“是别人剩的……”话还没说完,外婆就打了我一个耳光。她高高举着手,大声说:“你把它给我扔了,谁让你捡的?”
  我捂着脸,倔犟地说:“你不也是捡包子给我吃吗?我怎么就不能捡?”
  外婆一瞬间愣住了,重重挥下的手,却狠狠地打在自己的脸上,她说:“外婆错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外婆哭,她瘫坐在地上像一根失水的蒿草。我扑在她的怀里,大声哭着:“外婆,你 别打自己啊,毛头知道错了。”
  在那之后,我和外婆再也没有去捡过“早点”或者“汉堡”,而我也度过了只有白粥咸菜,却自珍自爱的童年。(节选自《青春在弄堂里别样生长》,作者小语聒碎,略有删改)
1.整体感知——为什么外婆自己“捡”包子却不允许“我”去“捡”汉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画线句子“外婆被我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尴尬僵在脸上”中的“僵”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验情感——“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外婆哭”,外婆的“哭”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题。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像: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像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匏: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伴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有删改)  
  [注]  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裎中,既写了想像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挖野菜
单占生
  ①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是稀缺的。
  ②在今天孩子们的作文里,我看到过不少“挖野菜”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的“挖野菜”可谓是“苦大仇深”。今天孩子们的“挖野菜”是为了“玩儿”,是为了感受田野,了解自然,是为了释放童心童趣。而我们那时的“挖野菜”那可是为了活命。今天孩子们挖野菜只是随父母郊游时玩一会儿而已,那时孩子们挖野菜可是天天挖,挖不到野菜回到家里要挨打。地里的野菜少,挖的人多,挖不到野菜是常有的事,挨打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没有挨过打的人我想没有几个。在这些挨着打长大的人里面,因挖野菜而挨打的肯定不在少数。我把我小时候因挖野菜挖得少而挨打的事说给我的研究生听,他们都说我是在编故事,不-- 信!妻也不让我给孩子讲我过去的这点破事儿,怕小孩子不懂事一不留神向爷爷奶奶问及这些事时触动老人家心中的伤痛。其实,我总记着这些破事儿,并不是因为挖不到野菜回家挨打给我心里留下了什么不可磨灭的阴影。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当时的挨柯都是应该的。那时,打在身上的痛早已忘记,留在心上的痛更是没有影儿的事。我知道那时的没有野菜对一家人来说是要命的事。大人的“打”不是心狠,不是残酷,而是没有办法,是为了活命。而让我心中一直不安的那次“打”事,是因为和当时的小朋友争挖一棵野菜打架的事。
  ③他叫缸。
  ④和我同岁。
  ⑤是我当时的好朋友。
  ⑥那天,我们一起挎着篮子去挖野菜。我记得那天天的样子,我记得那天风的样子,我也记得那天缸的样子。天是阴的,风是阴的,缸像一个叫花子,头发似冬天的枯草。我们一路都没有说话。到了地里到处瞅野菜时也没有谁说话。可当我们同时瞅到一棵野菜时,我俩几乎同时吼出:
  ⑦“我先看到的!”
  ⑧我俩同时向那棵野菜扑去。
  ⑨叠棵野菜立刻被四只手撕得粉碎。
  ⑩我和缸立刻变成了仇人。
  我们立刻扭打在一起。
  谁也没有气力把谁打倒。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俩都是自己躺倒在地上,哭了。后来我俩再见面时就不搭腔了。后来缸到外地讨饭去了。后来缸讨饭过活长大回来时,已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已是一名神圣的民办教师。那天我们见了面,谁都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但是,谁都不好意思先与对方打招呼,可又都不好意思地向对方笑笑,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我上了大学,缸在家娶妻坐子种田地。我大学毕业那年,趁回家探望长期在老家受苦受累的慈母的机会,掂了一瓶酒去到缸家里,缸正端着一盆水朝院子里的菜畦走。看见我掂着酒站在他家门口,他把水盆放在院当央,笑笑,没有说话,静静走到我身边,拉住我的手,把我扯到堂屋里,用衣袖擦了擦凳子,把我让到上首位儿坐下,然后打雷一样朝他老婆喊:,炒几个菜!”
  我和缸喝了不少酒,说了好多好多的话,谁也没有说起当年打架的事。天黑了,我们的话还没有说完。缸的妻过来给我们掌上灯。凑着灯影,我看见缸的妻的脸上挂着的泪痕,亮亮的。
1.第②自然段中写到孩子们挖野菜的文章“大多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挖野菜却是“苦大仇深”,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挨打总是痛苦的,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却说是“应该的”,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⑨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缸的妻为什么哭了?请你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忆我的少年时光》,回答问题。
  上小学时,有一位教我们珠算的绰号叫shaoqian(济南话,意思是知了)的教员。他那法西斯式的教学方法引起了全班学生的愤怒。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对于小孩子也不例外。大家挨够了他的戒尺,控诉无门。告诉家长,没有用处。告诉校长,我们那位校长是一个小官僚主义者,既不教书,也不面对学生,不知道他整天干些什么。告诉他也不会有用。我们小小的脑袋瓜里没有多少策略,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就是造反,把他“架”(赶走)了。比我大几岁的几个男孩子带头提出了行动方略:在上课前把老师用的教桌倒翻过来,让它四脚朝天。我们学生都离开教室,躲到那一个寥落的花园中假山附近的树丛里,每人口袋里装满了从树上摘下的黄色的豆豆,准备用来打shaoqian的脑袋。但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们不懂什么组织要周密,行动要统一,意见要一致,便贸然行事。我喜欢热闹,便随着那几个大孩子离开了教室,躲在乱树丛中,口袋里装满了黄豆豆,准备迎接胜利。但是,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都回到教室里,准备用黄豆豆打老师的脑袋时却傻了眼: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安然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课,教桌也早已翻了过来。原来就并不能形成的统一战线,现在彻底崩溃了。学生分成了两类:良民与罪犯。我们想造反的人当然都属于后者,shaoqian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看到有人居然想砸他的饭碗,其愤怒之情概可想见。他满面怒容,威风凛凛地坐在那里,竹板戒尺拿在手中,在等候我们这一批自投罗网的小罪犯。他看个子大小,就知道谁是主犯,谁是从犯。他先把主犯叫过去,他们主动伸出了右手。只听到重而响的“啪啪”的板子声响彻了没有人敢喘大气的寂静的教室。那几个男孩子也真有“种”,被打得龇牙咧嘴,却不吭一声。轮到我了,我也照样把右手伸出去,“啪啪”十声,算是从轻发落,但手也立即红肿起来,刺骨的热辣辣的痛。戒走出教室,用一只红肿的手,把口袋里的黄豆豆倒在地上,走回家去,右手一直痛了几天。
  我的第一次“造反”就这样失败了。
  那时候,在我们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爱看“闲书”。高级的 “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封神榜》等。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灯,晚上,把煤油灯吹灭后,躺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那些闲书都是洋光纸石印的,字极小,有时候还不清楚。看了几年,我居然没有变成近视眼,实在是出我意料。
  我不但在家里偷看,还把书带到学校里去,偷空就看上一段。校门外左手空地上,正在施工盖房子,运来了很多红砖,摞在那里,不是一摞,而是很多摞,中间有空隙,坐在那里,外面谁也看不见。我就搬几块砖下来,坐在上面,在下课之后,且不回家,掏出闲书,大看特看。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等到脑筋清醒了一点儿,回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常常挨数落。(选自季羡林《童年》,有改动)
1.本文一共写了几件少时趣事?试用简洁的话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第一次“造反”的成效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小说类的“闲书”有怎样的兴致?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人都觉得小孩子读,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