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1~5题。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1~5题。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

题型:山西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1~5题。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①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模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②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③“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结尾1:后来,我终于替父亲圆了上大学的梦。但是,20年前的这一幕,从未在我心底消逝。每当天空飘起雪花,每当我毫不犹豫地给儿子掏出5元钱时,父亲20年前的叮嘱就会在耳边响起,异常地亲切而又清晰……
  结尾2: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选自2006年4月3日《语文报》,徐德新/文,有改动)
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①处画线句中的“冰凉”说的是雪花落在鼻尖上的感觉,“酸”人了“我”当时怎样的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画线句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画线句体现的是父亲对“我”未来前途的期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提供了两个结尾,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点?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改为“一担柴的故事”,请你另写一个结尾。
(1)你认为好的结尾是哪个?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写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与《背影》都是写父爱的,两篇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就其中一处作点分析。
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父亲雪天卖柴、父亲的叮嘱
2.(1)对家庭生活的艰辛、父亲的辛劳而产生的酸涩之情。
   (2)缺少同情心,不尊重贫困劳动者人格尊严。(意思对即可)
   (3)示例l:同意。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
示例Ⅱ:父亲的话不尽正确,因为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命运。(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
I.环境描写: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表达效果: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Ⅱ.环境描写: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
表达效果:与前文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4.(1)“略” (2)“略”
5.示例:共同之处:如设置典型环境;注重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
分析:“略”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
  又一个夏季。
  炎热的田野,火热的山林。她穿着一件红裙子。带着几个小学生,说说笑笑走出校门,步入校园树丛的绿色中了。
  这是所“老龄”的村级小学,已经65年了。任课老师大多都五十多岁了。学校生活在“老”的色彩中变得默默无语。
  那年我刚上小学,20岁的她走进了校园。她一头乌黑的头发,穿了件美丽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的各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了,惹得近处几个“玩船迷”村民止不住心里痒痒而登台献艺。小学生们把课本剧演到了家里,课本里的故事家长们也熟悉起来。学校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它驱散了丛林深处的宁静,赶走了村民们的无聊和疲惫。
  放学回家的学生吃了饭就吵着要上学,学校充满了令家长费解的诱惑。再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找借口的“逃学生”了。更没了爸妈拿棍赶着上学的孩子了。村民们在议论:学校变了。原来辍学的9名学生又自觉地背着书包上课了,主动来学校找老师谈孩子情况的村民多起来……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可苦了这些山里娃。他们一天三次站在校门口的尖角山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五年级的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泪水汪汪地告诉大家:红裙子飘到城里的学校了!
  坐到太阳落下了尖角山,带着一种无名的惆怅、一种失落感,几个不甘心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拖着沉沉的脚步告别了最后一抹余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批改作业的小方桌,还带了几件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会去
  激动、兴奋的孩子们把她围起来,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在红裙子的映衬下,这些满含渴望的笑脸多么动人,多么纯真!
1.从全文来看,“红裙子”贯穿全篇,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它是文章的_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老师;她的语文课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刻画“红裙子”形象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
4.“红裙子”给小山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段写“红裙子”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小方桌,还带来了几件红裙子,这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句子“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中有一个病句,请挑出来进行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铁桥那边的林子》,完成问题。铁桥那边的林子
薛涛
  ①许多许多年以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我喜欢站在屋顶寻找远处的新景。
  ②你一定觉得这没什么好玩的,可那段时间我偏偏在那件事情上发现了乐趣。一块起伏的丘陵,一片湖样的洼地,一座桥,一条溪……往往是这样,一旦发现了目标,第二天我就要出发了,带上一点儿干粮和水,还有一根防身的木棍和两个弟弟。干粮和水可以让我始终有力气,木棍呢,让我在闲逛的狗面前心里能踏实些,两个弟弟嘛,有了他俩我的旅途就不寂寞了。
  ③对了,这件事情的乐趣大概全在于旅行——一旦发现新景我往往要开始新的旅行。
  ④初冬的一个晌午,阳光驱散了凉雾,我站在屋顶,看到更远处的景物,西北方向,越过那座铁桥,在洼地的边缘,有一片色泽灰黛的景物衬在淡蓝的天幕下,这片景物是我从前忽略的。我举起自制的望远镜,它“刷”地来到面前,很听话。原来那是一片林子。
  ⑤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不知有多少年了,我竟然一次一次忽略了它。我想像着那片林子里该有的一切:歌唱的小鸟,从这枝跳到那枝;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棉被一样厚的落叶,躺在那上面该是怎样的美妙呢……我决定第二天就出发,带上两个弟弟。
  ⑥第二天,一切都被一场突来的大雪掩埋了,房屋、谷草垛、所有的道路,还有旅行的念头。弟弟们看着我说该出发了。我瞥了瞥窗外的大雪,取消了昨天的计划。
  ⑦几天后,弟弟们又提醒我:该出发了,路上的雪已经踩实。我裹紧棉衣说,天太冷了,过几天再去吧。
  ⑧后来弟弟们就再没跟我提起那片林子,有更好玩的事等着他们呢。那片林于就这样渐渐被我们淡忘了。一个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闪烁不定。不过,有一天它又像花斑鹿一样向我探出了头,我想,明年春天再去寻找它吧,它跑不出那片旷野的。
  ⑨春天一来,睡在我心底的念头逐一醒来了。我要去看看那片林子啦。我带上弟弟们出发了。铁桥,丘陵,洼地,这些地方我们都来过了。我们快步走着,朝着那个有小鸟和花斑鹿的地方。蹲在一片洼地休息时我才感到有点疲惫:这一次我们走得确实很远,它的遥远超出我的想像。有一段时间,那片林子逃出了我的视线,我只能抱定它的大致方向摸索前行。后来我知道,爬上那片洼地就可以到达了。剩下的路我和弟弟们是一口气跑完的。
  ⑩结果却是我从未想到的。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我的面前只是一大片齐刷刷的树桩,个个是新鲜雪白的茬儿……我真怀疑去年冬天在屋顶望远镜里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梦幻,我被一个不真切的、虚妄的,却又无比美丽的幻景欺骗了。可是弟弟们一再说,原本它们一直站在那里的,是不容怀疑的。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
  我那时还不懂,一整个冬天,这个世界会发生无数个变故的,一旦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1.选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片小树林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无意间发现小树林。(2)_______。(3)因大雪取消了计划。(4)_______。(5)前往却又永远错过。
2.文中说:“我真怀疑去年冬天在屋顶望远镜里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一个梦幻”,你认为“我”看到的一切真是“梦幻”吗?请你从文中至少找出两条理由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段说:“我呆呆地站在那里……”请你根据文意合理想像,写一段话描述“我”当时的心情。(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趣。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嚼着干草的花斑鹿,头上顶着一棵不长叶子的小树。
(2)一孩子的想法就是这样闪烁不定。
(3)林子不见了。看来是集体搬迁,一棵树也没有留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笔下的林子是美的,其实我们生活中像林子一样美好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一句话的感悟。(不超过50字)
一日与某些美丽的东西擦肩而过,就永远再不会有任何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文章,回答问题。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痕迹
  ①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在16世纪初创作的《蒙娜丽莎》,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所有收藏中最令人着迷的珍品。2004年初,该馆声明,近500年来,《蒙娜丽莎》画布上越积越厚的清漆膜无法清除,其画面变黄变暗,正在失去光华,而传统的润色处理方法也无法阻止“蒙娜丽莎”迅速老化。
  ②幸运的是,博物馆的专家们得到了美国航天局的援助。也许读者会问,航天局有什么技术能够修复博物馆的珍品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蒙娜丽莎”似乎无关的话题。
  ③在距离地面200-500千米的大气层中,广泛分布着单原子氧。这种单原子氧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在近地卫星轨道上(距离地面200-300千米)运行的早期航天器,在天上运行一段时间后,少不了要与大气层中的单原子氧“亲密接触”,那些高强度的工程塑料涂层外壳,就会像剥洋葱一样,被一层层地腐蚀掉,对航天器造成损害。所以,在近地轨道上运行几年后,航天器就会坠入大气层烧毁。由此看来,性质特别活泼的单原子氧,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④为了挽救博物馆的名画,美国航天专家想到了用性质非常活泼的单原子氧来清除油画上的清漆膜。同时,为了对珍贵的古油画负责,也让博物馆管理人员放心,技术人员决定先用一张涂有清漆膜的普通古油画做实验。当技术人员制取到足够的单原子氧后,便把它们引入放有油画的真空室。开始阶段,单原子氧撕开了清漆分子中的碳和氢之间的耦合,并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随着这些气体不断被真空泵抽出,古油画表面的清漆膜越来越薄,不久便旧貌换新颜,而且整幅油画毫发未损。
  ⑤当然,要不要对《蒙娜丽莎》实施“单原子氧清污手术”,以及什么时候来实施,还有一些技术以外的问题需要考虑和论证,毕竟,达-芬奇《蒙娜丽莎》价值连城。不过,从技术上说,让“蒙娜丽莎”焕发青春,让她的微笑更加灿烂是大有希望的。(作者:黄德揆有删改)
1.题目中的“岁月痕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内容与修复古油画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准确提取信息,写出技术人员修复古油画的实验步骤。(不超出规定字数)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我要求休学一年。
  ③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④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⑤“就是的。”
  ⑥“不休学不行吗?”
  ⑦“不行。”
  ⑧“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⑨“亲戚……也都穷。”
  ⑩“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用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忽然灰暗起来。我没有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
  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校门外拥来一拨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你来得早,报到了吧?”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我点点头。她又安慰我说:“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瞬即垂下头避开她的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着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我们班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还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听后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
  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1.阅读第①-14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20-24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说出“40年前”和“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不同感受,以及作者“今天”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冻顶百合》,完成问题。冻顶百合
  ①那一年到台湾访问,台湾作家陪我们去岛内的第一高峰玉山游览。随着公路盘旋,山势渐渐增高。一位当地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
  ②山势越来越高,蜿蜒的公路旁突然出现了密集的房屋和人群。我好奇地问:“他们在干什么?”
  ③女作家很淡然:“买茶。”我来了兴趣:“什么茶?”女作家更淡然了:“冻顶乌龙。”
  ④我兴致勃勃地说:“冻顶乌龙可是台湾的名产啊,前些年,大陆很多人以能喝到正宗的冻顶乌龙为时髦呢!”说着,我便拿出手袋,准备下车去买茶。
  ⑤女作家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拜托了,你不要去买冻顶乌龙。你喜欢台湾茶,下了山我送你别的品种。”
  ⑥冻顶乌龙为何这般神秘?我疑窦顿生。
  ⑦女作家说.玉山峰顶海拔高,有时会落雪挂霜,台湾话就称其“冻顶”。玉山云萦雾绕,人迹罕至,泉水清洌,日照时短,茶品自然上乘,可卖高价,很多农民就毁了森林改种茶苗,使得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茶苗需要灭虫和施肥,清清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可是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冻顶茶园的裁培面积越来越大。她没有别的法子爱护玉山,只有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⑧女作家忧心忡忡的一席话,不但让我当时没有买一两茶,时至今日,我再没喝过一口冻顶乌龙。在茶楼,如果哪位朋友要喝这茶,我就把女作家的话说给他听,他也就改换门庭了。
  ⑨又一年,我到西北出差,主人设宴招待。席间,侍者端上一道新菜,报出菜名“蜜饯金菊”。
  ⑩那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婀娜多姿,奶油、蜂糖和矢车菊的芬芳,撩动着我们的鼻翼。在主人的邀请下,大家纷纷举筷,赞不绝口。活灵活现的菊花,花瓣像千手观音。厨师好手艺啊!
  我身边的植物学博士面色冷峻,一口未尝。多年当医生的我忍不住悄声问他:“您不能吃糖?”
  没想到他大声回答:“我不吃这道菜,并不是有糖尿病,我很健康!”
  我一时发窘,不知他为什么义愤填膺。植物学博士继续义正词严地宣布道,菊花瓣纤柔娇弱,根本经不起烈火滚油。这些酷似菊花的花瓣,是用百合的根茎雕刻而成的。这几年,由于百合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百合。百合是植物中的“山羊”。
  大家实在没法把娇美的百合和攀爬的山羊统一起来,充满疑虑地看着博士。
  博士说:“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需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档。这样,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种好了,土地却飞沙走石……”
  那一天那盘美妙的蜜饯金菊,只被人动了几筷子,那是在植物学博士还没有讲百合就是“山羊”之前,嘴馋的人先下的手。
  从此,我的花瓶里,再也没有插过百合。在餐馆吃饭,我再也没有点过“西芹夏果百合”这道菜。在菜市场,我再没有买过西北出的保鲜百合,那些洗得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真空袋子里,好像是婴儿高举的拳头,在抗争着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是何其微小啊。我相信,这几年中,尽管我不买不喝不吃,台湾玉山上也不会少种一棵茶苗,西北的坡地上也不会少开一朵百合、少沙化一寸土地。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
  “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轰然倒塌,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作者:毕淑敏选文有删改)
1.请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阅读选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按要求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那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婀娜多姿,奶油、蜂糖和矢车菊的混合芬芳,撩动着我们的鼻翼。(用词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洗得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真空袋子里,好像是婴儿高举的拳头,在抗争着什么。(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第段中加粗词语“一堵很厚重的墙”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女作家和植物学博士的言行所产生的效果,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市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