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3.“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 |
答案
1.①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②南京 旅馆到车站 ③父亲 ④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2.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3.C 4.甚:很 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 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5.父亲还是不放心 父亲一片爱子深情 6.(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2)衬托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作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 7.反语,说明“我”那时还不能体会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 8.D 9.对往事的自责,对父亲的思念。 |
举一反三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换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子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是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始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 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住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 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帐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帐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 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帐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德。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是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 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照应之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之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家有升学女(有删节) 蒋子龙 |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忽然没有把握了。 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日,一熬大半年,怎么受得了! …… 她经常洗头,有时放学回来就洗。有时做一会儿的功课再洗,一周要洗两三次。头发不长,每次都要耗费半小时左右。开始我以为她用洗头驱赶睡意,清醒头脑。后来发现每天晚上例行公事的洗脸漱口,她有时要磨蹭40分钟。她是得了什么病了? …… 我很着急,却又不能为此批评她…… 渐渐地我似乎猜到了女儿为什么要借助于玩水而消磨时间。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与水的接触使她放松了,暂时可以忘记课本,忘记那日益迫近的升学考试,排解各种压力和紧张…… 让她保留一点能够让她轻松惬意的生活习惯吧。她活得太沉重、太劳累、太单调了……他们一出生,最晚从上小学一年级起,竞争就开始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转嫁到他们身上。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做父亲就要这也担心,那也负责。而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现在跟女儿的关系又有点紧张,除去跟她谈学习,似乎没有让我更感兴趣的话题。而谈学习正是她最厌恶的话题,常常一言不发,问三句最多答一句。 我把“父亲”这两个字理解得太神圣了,太沉重了,因而潇洒不起来。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修正自己。 1、根据本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符合文意的句子。家有升学女,父母_____________。 2、本文夹叙夹议,它叙的和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你认为此时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父亲”两个字“太神圣了”,比较容易理解,可他为什么又说“太沉重了”?你对这个感触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家有女初长成》的作者是个母亲,本文的作者是个父亲,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愿意有一个像他们那样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
二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激情。”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的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去,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面条子吧!皇帝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饸饼子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站着,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从上下文推断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1)时弊: (2)泰然: 2、本文写了哪三件事?各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或性格特征? (1)第一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3、将本文与《一面》比较,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一面》写的是青年售票员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本文写的是鲁迅先生与青年学生的师生交往。 B、《一面》三次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瘦”的特点,突出鲁迅先生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C、本文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耳上夹铅笔”的细节,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教学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D、本文与《一面》,写的都是鲁迅先生与青年的交往,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爱护青年这个主题。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