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谏议教子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③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③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④。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啮:咬。④直:通“值”,价值。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蹄啮伤人多矣(蹄子) | B.因诘仆(于是) | C.贾人安能蓄之(蓄养) | D.是移祸于人也(这) | 小题2:加线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A.贾人安能蓄之 |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C.子将安之? | D.此独以跛之故 | 小题3:下面对文本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谏议家的马性情暴烈,难以驾驭,连他家里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 | B.陈谏议说儿子陈尧咨不该将家中劣马卖给商人。于是,陈尧咨就命人追回了马,退给了商人钱,并告诫仆人要养马到终老。 | C.文中陈谏议的话可以用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概括。 | D.陈谏议的教子之道的确令人钦佩!他不因儿子把一匹烈马卖掉而感到高兴,而是呵责儿子和家人嫁祸于人。 |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中的“蹄”是名词动用,意为“用蹄子踢”,所以A错。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古文中名词动用不太了解。学习古文,要注意多积累字词,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变化,加强识记。 小题2: 试题分析:A句中“之”为“它”,B句中“之”主谓之间不译,C项中“之”语尾助词不译,D项中“之”为“的”,与例句相同。 点评:本题不难,“之”是常用字词,且句意浅显,易于判断。古文中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在平时学习中要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要注意举一反三,归纳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谏议遽召子,曰:……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显然“取马”是谏议“命人”所为,并非其子陈尧咨就命人追回了马,所以“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点评:此题不难,文意浅显,易于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段,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
举一反三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改编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加线的词(4分) (1)渔人甚异之( ) (2)便要还家( ) (3)尝著《五柳先生传》(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译文: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只各一处。(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小题4:填空。(6分) (1)【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与【乙】文中的 “ ”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3分) (2)【甲】文表达了作者寻找一个和平而安宁、温馨而和乐的世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陶渊明既不会抚琴,他的琴也“弦徽不具”,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你认为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 |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2分) (1)猛浪若奔 (2)略无阙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富阳至桐庐 | C.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 D.隐天蔽日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 |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甲、乙两文同为描写山水美景的文章,两文都以 (表达方式)为主,但是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 。 (2分) 小题5:甲文和乙文中都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请各找一处加以评析。(2分) |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①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忽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邻翁素有雅量②,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⑥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茸: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 ②雅量:宽宏大量 ③诡:欺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⑴无术可医 ⑵骂之亦可警将来 ⑶某益窘 ⑷其病良已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汝病乃天罚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B.乃不知有汉 | C.乃重修岳阳楼 | D.翁乃骂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邻翁素有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小题4: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居民某或邻翁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请选择其中一人用自己的话来劝说。(3分) |
胸中之竹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①,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②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③在笔先者,定则④也;趣在法外者,化机⑤也。独画云乎哉! 【注】①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②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③意:审美意象。④定则:一般法则。⑤化机:此处指超出一般法则之外的、充满灵感的艺术构思。 小题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2分) 烟 光 日 影 露 气 皆 浮 动 于 疏 枝 密 叶 之 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独画云乎哉! 小题3:本文是郑板桥的题画之作。他强调 “ ”、“ ”两者结合,就能凝成一幅气韵生动、令人把玩不尽的竹的图画。(2分) |
文言文阅读 (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 念无与为乐者 念: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甲】文中表现作者自得与自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绝巘/多生怪柏。 B念/无与为乐者。C巴东三峡/巫峡长。 D水陆草木/之花。 小题5:【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