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李厚不媚上意永乐初,京中密察民俗甚严。有坐①童孙殴祖母狱者,刑部主事李厚鞫②其情。以童稚无知,非真有所殴也。上疏请恤,不听,继之以泣。明日

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李厚不媚上意永乐初,京中密察民俗甚严。有坐①童孙殴祖母狱者,刑部主事李厚鞫②其情。以童稚无知,非真有所殴也。上疏请恤,不听,继之以泣。明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
李厚不媚上意
永乐初,京中密察民俗甚严。有坐童孙殴祖母狱者,刑部主事李厚鞫其情。以童稚无知,非真有所殴也。上疏请恤,不听,继之以泣。明日,太宗皇帝以箸面试其童,曰:“能识左右,何谓无知?”遂谪厚为安南掾。厚忻然就道,曰:“吾岂敢附死狱以媚上邪?”厚在安南三年,上感悟,复召为吏部主事。
(选自《于冬序录摘抄》)
【注释】①坐:定罪。 ②鞫:(jū)审讯,审问。 ③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④忻(xīn)然:高兴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有坐童孙祖母狱者(        )      ②不(         )
小题2:面对小童与祖母这件事,李厚与皇上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二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2分)
小题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眼中的李厚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①殴打 ②听从、听信、信服、接受。
小题1:李厚认为是他年幼无知,不是真有意殴打祖母。皇上认为知道左右,就该懂得道理,不该被同情、体恤。(每点1分)
小题1: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逢迎;坚持自己见解;体谅他人;为人宽厚;仗义执言;忠心耿耿;忠贞为国。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对“李厚”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品质的能力。结合文章对“李厚”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
举一反三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惑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貙(chū),兽名。②罴(pí),兽名。③罂(yīng),瓦罐。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撕裂。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字义。(4分)
其至:                     ②为鹿鸣以其类:           
而至:                     ④因为虎而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小题3:从这则寓言故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说(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 之不以其道       
⑶ 鸣之而不能其意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待客(7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⑴ 因            ⑵ 觉饥甚而不敢去             ⑶ 其人已心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小题3: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不能前时之闻(      )  (2)之天也(      )
(3)于材人远矣(      )     (4)则其受于人者不也(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①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③食盐。食已口爽④,返为其患。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至于家(愚人)B.更为盐(增加)
C.况多也(再)D.为其患(通“反”)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小题3: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