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6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文言文阅读。(16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6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食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     见: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            (4)求其能千里也  安: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
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分)
答案

小题1:①或 有时 ②见 通 “现” 表现 外露 ③等 等同 一样 ④安 怎么 ,哪里
小题1: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
②千里马嘶叫,喂马的人却不明白它的意愿。
小题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是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筛选出答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理解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回答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八尺有余乃重岳阳楼
B.窥镜而自其辙
C.王之甚矣重岩叠嶂,隐天
D.皆于齐而往,暮而归
小题2:对下面的句子,按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1)朝服衣冠,窥镜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忌不自信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1)(3)(4)B.(3)(5)(6)C.(1)(4)(5)D.(2)(3)(6)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小题。(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 ②当涉猎  (       )  
鲁肃过寻阳            (        ) ④卿今者才略  (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B.或钱币乞之。
C.自为大有所益。D.此独跛之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小题4: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学习启示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8分)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计有余者 ( 年 )B.无书不读(于是,就)
C.然读旋忘 (旋转)D.予少时实有贪多之(毛病)
小题2:与“然旋读旋忘”中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为之怡称快B.居城郭矣
C.父利其D.数年恒不一见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小题4:陈晋之读书法的核心内容是:(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
伯瑜有过,其母笞炎,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乙)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母子(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逃跑)
C.得免害(于是)D.***不义(指代母亲)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小题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迷     ________________  (4)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
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
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