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减)
1.本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故乡?作者对这两个故乡各有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究竟来自何方?”作者给出答案了吗?请结合全文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所找的“故乡”和鲁迅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婆家所在的杭州城:喜欢西湖,但有陌生感。插队落户时的北大荒:景色很美,并将作者“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2.因为她漂泊在各个地方,对每个地方有亲切感,更有陌生感。这样她就感觉到自己没有找到故乡。(意对即可)
3.故乡在远方,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在自己不断寻觅和创造着的精神家园里。(意对即可)
4.张抗抗要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鲁迅要找的是没有封建枷锁,并能让人们过上新生活的乐园。(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诌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作者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磨灭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一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结尾,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___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_____,便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动词。
2.作者写捕鸟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写了在冬天的百草园中的哪些活动?详写了哪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中加粗的“这”指代__________。 
5.语段中为什么要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段中括号里的文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鸟”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雪地捕鸟的条件是什么?请用语段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爬山虎
储成剑
     ①从我办公室的北窗望出去,是一幢老房子,墙壁上布满了爬山虎。多年以来,这些爬山虎一直伴随在我的身后,我竟从未认认真真地打量过它们。而今天抛开案头杂务,信步走到窗前时,我的视线却在无意中与这片植物牢牢纠结在一起了。
     ②我对爬山虎的突然关注完全缘于一种诧异——它们仿佛昨天里还是绿茵茵的一片,转瞬之间怎就成为一片枯藤和败叶了呢?那些随意伸延的枝蔓,就像老人青筋蜿蜒的手臂,有的依然努力抱墙而憩,有的则已颓然挂落,在秋风中瑟缩摇晃……
     ③这还是爬山虎吗?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苍凉。在我的印记里,爬山虎似乎总是以一副昂扬的姿态呈现的。有多少文人墨客颂扬过爬山虎啊!有人说它们执著坚韧,有人说它们不畏艰险,有人说它们奋发向上……所有的赞美都不无道理,这样努力向上攀缘的生灵,自然可以充当人生的楷模。可是现在,当我不经意间和这深秋的爬山虎对视的时候,我却无法从它的身上获得一丁点的鼓舞,油然而生的除了哀怜,还是哀怜。
     ④我哀怜爬山虎,是因为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发现它实在是一种缺乏主见的植物。固然,它的卷须是那样执着和坚定,攀登的确是它义无反顾的姿态。但作为藤本植物的爬山虎, 它注定了总是要依傍他物的。倘若它失去了所有的依附,生命中的一切攀缘就会变得寸步难行。
     ⑤我哀怜爬山虎,是因为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发现它实在是一种低贱卑微的植物。是的,它的清丽典雅曾经让我赞叹,那幢老房子亦曾因它的装饰而绿意盎然。可是现在,失去爬山虎繁枝茂叶的掩饰,那些墙面的残缺和污垢终于暴露无遗了。原来,为了借助墙体而攀缘, 它一直都唯唯诺诺地为墙体掩饰着所有瑕疵和缺憾啊!
     ⑥我哀怜爬山虎,是因为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发现它实在是一种毫无立场的植物。我不否认,它那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也曾让我无限敬慕,为之倾倒。可它的一生分明是毫无立场的,为了抵达更高的地方,无论是山岩、树木、墙壁、篱笆……只要能够依附,只要能够助它攀缘,它就紧抱不放……  
     ⑦无法独立,委曲求全,不择手段……爬山虎的这些“做派”实在令人沮丧。我忽然想, 也许“向上”未必就是生活的必由之路。生命的丈量,除了高度,还有宽度、厚度,更有自由度、诚信度……更何况,当爬山虎决定依附于某种可依之物向上攀缘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吗?
                        (选自2008年11月5日《扬子晚报》)
1.用文中的词写出作者对爬山虎有新发现时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5自然段中“唯唯诺诺”这一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义,在第7自然段的横线上写上一句能体现主旨的话,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新意迭出的咏物散文。阅读以后,它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手指上的温度
丁立梅
     (1)坐在母亲的小院里晒太阳,冬天的太阳。
     (2)母亲的小院落,还是从前的模样。几十年了,花开花落,星月流转,它却坚定地守在这里,等着我回来晒太阳。
     (3)母亲把炒好的南瓜子捧出来给我嗑。夏天的时候,母亲的小院里,还有门前屋后,总会开满艳艳的黄花,是南瓜的花。不多久,就看到很壮观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南瓜,睡在绿的叶间,像胖娃娃。母亲吃不掉那些南瓜,她栽种的目的,是为了取里面的籽。把籽洗净,晒干,炒熟,就是香味四溢的瓜子儿。母亲知道她的孩子喜欢吃。
     (4)母亲的脚步声在院门外响起,胳膊肘里挎着篾篮,蔑篮里是碧绿的青菜,很蓬勃。母亲不知打哪儿学到一句很时髦的话,笑眯眯地对我说,这是绿色食品。父亲跟在后面进来,也说,这是绿色食品,一点农药都没打过的。母亲回头,佯怒道,怎么我跑到哪儿你跟到哪儿,跟猫儿似的?
     (5)父亲就对我告状,说母亲老是欺负他。母亲不甘落后,也抢着告状,说父亲欺负她了。我问怎么个欺负法的?两个人就傻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嘟囔着,反正欺负了。
     (6)心突地一紧,想起小时候,受了冷落,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到母亲面前告状,说姐姐欺负我了。母亲就会抱抱我,亲亲我。母亲的温度,通过手指传给我,我小小的心,很安静很温暖。
     (7)阳光绵软如絮。恍惚中,从前的那个小女孩长大了,而我的父母却小了,愿望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不被我们遗忘。 
     (8)眼睛触到父亲的白发,母亲的皱纹,突然无话。记起回来时,曾在包里塞进一条烟,是带给父亲的。
     (9)父亲得了香烟很得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他晃着那条烟馋母亲,说,丫头带给我的。其神态,像意外得了宝贝的孩子。
     (10)母亲不乐意了,跑过来,对我摊开双手说,我也要。我觉得好笑,低头到包里翻找,找出一盒巧克力,是单位同事结婚时发的喜糖,我随手放在包里面了。我把巧克力拿出来给母亲,母亲惊喜非常,把那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托在掌上,看了又看,然后举到父亲跟前,欢天喜地地说,看,丫头还是最宝贝我,送我的东西比送你的好看。 
      (11)午饭过后,我回城里。半路上,到包里掏纸巾擦手,手触到一个纸盒,掏出来, 竟是我给母亲的那盒巧克力。不知何时,母亲又把它悄悄塞回到我的包里面,上面的包装都未曾动过。
     (12)原来,母亲所索要的,不过是我手指上的温度。    (选自《美文精粹》) 
1.请分析“手指上的温度”在文中有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擅长对自然环境进行细腻的描写以及从生活点滴中捕捉感人的瞬间。请赏析下面语句。
(1)不多久,就看到很壮观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南瓜,睡在绿的叶间,像胖娃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得了香烟很得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他晃着那条烟馋母亲,说,丫头带给我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5段,写父亲、母亲抢着向“我”告状,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11段“……手触到一个纸盒,掏出来,竟是我给母亲的那盒巧克力。”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称写一段心理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来压抑我,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了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双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第①段写道“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就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
这种自卫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①“自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中的“梅瓣、鹤羽”、“书签”分别比喻什么?运用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认识林和靖式的“安贫乐道”的?结合学过的知识,举例谈谈你怎样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中这类隐逸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