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格的小偷 林清玄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地叫住了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

有风格的小偷 林清玄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地叫住了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有风格的小偷
林清玄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地叫住了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之后,就要继续往前走。没想到中年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臂,说:“林先生一定不记得我了。”    
  中年人说起20年前我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我在一家报馆担任记者,跑社会新闻。有一天,到固定跑线的分局去,他们正抓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过的次数也记不得了。据警方的说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     
  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经过几星期才发现家中失窃,可见小偷的手法多么细腻了。    
  我听完警察的叙述,不禁对那小偷生起一点敬意,因为在这混乱的社会,像他这么细腻专业的小偷也是很罕见的。     
  但是,那小偷还很年轻,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作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给他指认,有几张他一看就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风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粗!”     
  20年前,我刚当记者不久,而对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竟百感交集。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     
  从时光里跌回来,那个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炉店老板。他很诚挚地对我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开了羊肉炉的小店,现在已经有几家分店!林先生,哪一天来,我请客吃羊肉呀!”    
  我们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握手道别,连我自己都感动了起来,每想到20年前无心写的一篇报道,竟使一个青年走向光明的所在,这使我对记者和作家的工作有了又深一层的思考,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人格与风格的延伸。正如一个小偷偷东西的手法,也是他人格与风格的延伸,因此,每一次面对稿纸怎能不庄严谨慎呢?   
  现在由我来为这个改邪归正的小偷写一个结局:“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一定是非常好吃!”     
1、文章哪几处体现了小偷偷盗有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丈夫敢作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体现了小偷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如此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作案上千次,只被抓一次;②被盗人家经过几星期之后才发现家中失窃。
2、有气魄,直爽。  
3、因为记者和作家是唤醒他人的人,是精神呼唤者,这项工作是庄严神圣的,应认真谨慎地对待。
4、与前面对小偷的评语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两个选段,完成问题。
  (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睢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甜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1、甲文描绘了春草图和春花图两幅春天的画面,乙文描绘了四幅春天的画面,分别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甲文第一段写了小草的情态以及它的质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乙文未写草,但写了春天植物的绿,如  _________ 、__________  。
3、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写得色、声、味俱全,甲文表现“声”的词语是“嗡嗡”;乙文表现“声”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甲文第二段和乙文都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方法,请写出甲文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与乙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是广(mào)(1)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mù)(2) 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的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zhān jīn)(3) ……
  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你是现实的回声,是梦想的折光,是平凡的客观天地和斑(lán)(4)的理想世界奇异的交汇。
1.根据文中所给出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广(mào)__________ 
(2)肃(mù)__________ 
(3)热泪(zhān jīn)__________
(4)斑(lán)__________
2.选文从哪三方面描述了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你”是指__________,这里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喜欢书
白 夜
  题目叫“我喜欢书”,但是想起来,最初我看到书时,并不喜欢。
  大约在我4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教我念书。可真难受了,我坐在那儿念天地人,山水田,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仿佛小鸟给关在笼子里。等到祖父说了声,出去玩一会儿吧!我就像脱缰的小马,高兴极了,跑到草地上,又是跳,又是唱。
  然而,我渐渐喜欢书了,大约在5岁时,有一天,我随父亲到9里以外的马厂街去。在街头地摊上,父亲买了一部石印绘图本《三国演义》。我拿起书,一面看,一面走,一面参加刘关张三兄弟的活动。当然,也碰到不少拦路虎,我就绕过去。一路上什么也没看到,一直走到家里,我才放下了书本,离开了三兄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入了迷了。
  我是入了迷了,不看书,我在家里是个小孩子,不得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然而,打开书,我就像个大人,可以走到各种各样人物面前,眼看他们表演,倾听他们谈话。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
  后来,我在西南的塘沟集市上,买到一本石印的《千家诗》。我又入了迷了,又读了一路。书中每页皆有插图,同诗对照起来看,实在有意思。我完全进入诗配画的意境中去,什么烟雨楼台呀,红杏出墙呀,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生活了。
  到了上中学时,碰到的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真是走马看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的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uán)_____释  (chōng)_____憬  (shùn)_____间
跌(dàng)_____   真(dì)_____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填入下列表中,加以改正。(注意形近、音同字的辨析)
  千恣百态 喜怒哀乐 追名啄利 足不出户 无拘无束 刘览 五光十式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错别字
                                
                
                           
                                                   
纠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你是现实的回声,是梦想的折光,是平凡的客观天地和斑斓的理想世界奇异的交汇。① 有时候,你展现漫长的历史,有时候,你只是描绘一个难忘的瞬间。②如果你真实、真诚,如果你是真实人生的写照,是跌宕命运的画像,那么,人们就会在你面前发出情不自禁的感叹。你是神的一双大手,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你在人心中激起的回响,是这个世界上最激动的声音。人心是无边无际的海洋,这个海洋发出的声响,悠远而深沉,任何声音都无法模拟无法遮掩。
1.给文中的加粗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1)斓( ):__________ 
(2)宕( ):__________ 
(3)拟( ):__________ 
(4)情不自( ):__________ 
2.指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第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1)文中“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一句中“刚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你是神的一双大手,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一句中的“拨动”一词能否换成“敲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2)老师出了道作文题,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暑,您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月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3) 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4) 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在此献身。
  (5)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6) 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第二天,他又出道作文题,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7)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8)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有通电。
  (9)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体交叉桥。
  (10)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有块厚厚的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11)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段(7)“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8)中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回了一箱蜡烛。”这里蕴涵了老师哪些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10)中“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却执意不用灯,偏要点上蜡烛,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文段(9)中“十多年过去了”一句在全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
B、本文在刻画渡工和老师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但没运用语言描写。 ( )
C、本文借助衬托、对比、照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 )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