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教我的歌席慕蓉   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教我的歌席慕蓉   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

题型:河北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教我的歌
席慕蓉
  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会唱好几首蒙古歌,只可惜入小学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隐约感觉到外婆语气里的惋惜与责备,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以后外婆偶尔提起,我虽然也觉得有点可惜和惭愧,但是年轻的我,却不十分在意,也丝毫不觉得疼痛。
  那强烈的疼痛来得很晚,很突然。
  那年夏末,初次见到了我的内蒙古故乡。这之后,一到暑假,我就像候鸟般往北方飞去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聚会,大家互相敬酒,在敬酒之前都会唱一首歌,每一首都不相同,都很好听。当地的朋友自豪地说: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个人就可以连唱上七天七夜也不会重复。那高亢明亮的歌声和杯中的酒一样醉人,喝了几杯之后,我也活泼了起来,不肯只做个听众,于是举起杯子,向着众人,我也要来学着敬酒了。
  可是,酒在杯中,而歌呢?歌在哪里?
  在台湾,我当然也有好朋友,我们当然也一起喝过酒,一起尽兴地唱过歌。从儿歌、民谣一直唱到流行歌曲,可以选择的曲子也真不算少,但是,此刻的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喝着故乡的酒,面对着故乡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故乡的声音。不会说蒙古话还可以找朋友翻译,无论如何也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出七八分来。但是,歌呢?用故乡的语言和曲调唱出来的声音,是从生命最深处直接迸发出来的婉转呼唤,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无法转换的啊
  在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疼痛与欠缺,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纠缠着撕扯着的什么忽然都浮现了出来,空虚而又无奈。
  因此,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非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学会一首也好。但是,事情好像不能尽如人意。我是有几位很会唱歌的朋友,我也有了几首曲谱,有了一些歌词,还有人帮我用拼音字母把蒙文的发音逐字逐句地拼了出来。但是,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又一年夏天,和住在德国的父亲一起参加了一次蒙古学学术会议。在回程的火车上,父亲为朋友们轻声唱了一首蒙古民谣,那曲调非常亲切。我就立即央求父亲教我。父亲先给我解释歌词大意,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起初,我虽然有点手忙脚乱,又要记曲调,又要记歌词,还不时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号来拼音。不过,学习的过程倒是出奇地顺利,在莱茵河畔父亲的公寓里,我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好听的蒙古歌。
  第二年春天,和姐妹们约好了在夏威夷共聚一次,那天晚上,我忍不住给她们唱了这首歌。
  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
  她们斜倚在沙发上,微笑地注视着我,仿佛有些什么记忆随着这首歌又回到眼前。我刚唱完,姐姐就说:“是姥姥!姥姥很爱唱这首歌。我记得那时候她都是在早上,一边梳着头发一边轻轻地唱着这首歌的。”
  原来,答案在这里!
  哦!在我的幼年,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清晨,当外婆对着镜子梳头的时候,当她轻轻哼唱着的时候,依偎在她身边的我,一定也曾经跟着她一句一句唱过的罢?不然的话,我怎么可能学得这么容易这么快?
  一切终于都有了答案。原来,此刻在长路的这一端跟着父亲学会的这首歌,我在生命之初启程的时候就曾经唱过
  【注】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1.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1)五岁前会唱好几首蒙古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3)向朋友学唱蒙古歌,没效果。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个字以内)
(5)为姐妹们唱父亲教我的蒙古歌。
2.文章第3段和第8段提到“强烈的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2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诗人席慕容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故乡的歌。请反复品读她的《有一首歌》和本文画线句,比较一下两篇文章主题的细微差别。有一首歌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的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
  我有一个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写,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与家乡朋友聚会时不会唱蒙古歌。(4)向父亲学唱蒙古歌,一个晚上就学会。
2.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内心充满自责、痛苦、惭愧、无奈、惋惜、内疚的心境。
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闲适、安静、美好的气氛,衬托作者唱家乡歌时的愉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4.《父亲教我的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热爱之情;《有一首歌》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深深忧伤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香椿
张晓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第1至5题。
冬 荷
李木生
  (1)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2)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3)湖,真的死去了吗?
  (4)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5)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6)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的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7)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8)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9)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10)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11)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12)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13)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14)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15)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的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16)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选自《2011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 2012年出版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冬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又多次写了太阳。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说“湖,真的死去了吗?”,请你结合第(10)段内容作一个恰当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句说“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请问冬荷的“醒着”与“梦正酣”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1—7题。
每朵花本应芬芳

  ①一些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有趣的片段,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孩子的趣事,做父母的都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②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女儿的姥姥根本对付不了她。有一天,这位妈妈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这位妈妈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女儿,故作严肃地对女儿说:“你要是不乖,等会儿妈妈回去,一定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这位母亲暗自高兴:“哈哈,一定是被吓唬住了。”没想到,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我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哦。”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③另一位孩子的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太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了下来,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东倒西歪。
  ④一个孩子的爸爸接了茬 。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衣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衣将坐在后座上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衣下面,两只小手将雨衣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洒水了,天上洒水了!”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⑤又有一位孩子的妈妈讲起了自己儿子的趣事。她的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午睡的时间到了,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上床睡觉。可是,她的儿子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老师问他,为什么还不睡觉啊?这小子看着幼儿园老师,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是来幼儿园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⑥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⑦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今年已经读高中了,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最艰难的考试——高考。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之外,其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学习,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
  ⑧我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
  ⑨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原文有改动)
1.请将选文题目正确、工整的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年轻的父母们共讲了四个有趣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选文中找出一处侧面描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结尾句“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选文②段中两处加粗词语“颜色”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选文,你内心必定有所触动,那么请选择一件你的童年趣事,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题型:吉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巨木之死
  ①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②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如此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的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③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了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战役的时候,它开始衰老。
  ④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的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的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⑤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中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⑥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太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了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⑦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⑧那人对自己***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库了。
1.结合全文看,文章第①段写“我”细数大树年轮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如此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的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作者这样说到底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那人对自己***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库了”持什么态度?“那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巨木”之死中,你有什么感想?联系《那树》和本文,谈谈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完本文之后请你设计一道题目并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