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问题。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李兴海  随父去云南原始森林探险那年,我恰巧十八岁。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在狭小的胸膛里燃烧,渴望到外面一闯,施展今生抱负。

阅读下文,完成问问题。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李兴海  随父去云南原始森林探险那年,我恰巧十八岁。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在狭小的胸膛里燃烧,渴望到外面一闯,施展今生抱负。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问题。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
李兴海

  随父去云南原始森林探险那年,我恰巧十八岁。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在狭小的胸膛里燃烧,渴望到外面一闯,施展今生抱负。
  进人森林之前,父亲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了几十条注意事项,我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觉得所有的事既然都是无法预料的,那么最重要的还是随机应变。
  于是白天我随父亲采集标本,做考察笔记。傍晚整理帐篷,生火。
  大约过了三天,没有地图引导的我们在茫茫树林间迷失了方向。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森林里迷路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因为,它或许就意味着死亡。
  父亲让我检查所有的储备食粮还有药品。我检查过后,猛地一惊,因为剩余的干粮充其量也只能挨过两天。我们来时都走了三天。两天的时间,就算我们毫不耽误地按原路返回,也得饿上一整天。
  没办法,我只能把所有容器腾空,装满清泉,以备不时之需。
  转悠了一天,没有任何头绪。粗心大意的我竟然在路途上把指南针给遗落了,父亲不住地叹息。这次我能明显地看到从父亲沉稳的眼睛里,猛地闪过一阵惶恐。
  他一边安慰着我没事儿,一边整理着那些我们辛辛苦苦采集回来的标本。其实我知道,他和我一样都怕,毕竟挨过明天,我们的干粮就宣告完毕了。剩下的日子只能靠喝水来硬撑。而山野跋涉偏偏又是体能消耗极大的运动,没有足够的食物,我们根本不可能有充沛的体能绕出森林。
  死亡在一步步临近我们。虽然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植物和野果,但是我与父亲都不敢触碰。因为,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森林里,处处都潜藏着***机,我们无法辨明哪些植物对我们有益无害,哪些对我们又有害无益。
  极度恐惧的我开始埋怨父亲的无能,并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由我带路。
  于是,年迈的父亲一声不吭地跟在我的身后,努力地随着我穿过那些茂密的丛林。没有了指南针,也就没有了方向。我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只求最后一搏。
  最后,气喘吁吁的父亲在我身后叹出了两个字:“风向”。于是,我恍然大悟地开始镇定下来,抬头看清每一片叶子晃动的方向。
  顺着叶子晃动的反方向,我带领父亲来到了一块空地,算是绕出了一点眉目。但是饥饿时时威胁着我们,再不出去的话,后果真不堪设想。
  临近傍晚的风开始散乱起来,太多的风向让我们都不敢确定方向。
  父亲抬头四处搜寻,最终决定朝着那个有着淡淡烟雾升起的地方出发。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开始拼命地朝前赶去,必须要在天黑前冲出森林。
  三小时四十五分的旅途让我和父亲双双虚脱倒在亮有温暖灯光的窗口下。却不知为何,会在瘫下之前,霎时泪流满面。
  生之欢愉,让我真切地明白了,人生就是一片无际的茫茫原野。我们所需的只是一枚小小的指南针,给予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只有明确的方向才足以说服我们在心底坚信,那些长远的磨难都只是一阵小小的逆风。(摘自《每日新报》2008年6月2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仿照示例,摘录文中的相关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迷失方向→________→________→向烟雾升起的地方出发→走出森林
2.“这次我能明显地看到从父亲沉稳的眼睛里,猛地闪过一阵惶恐”这一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处加粗的“指南针”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和“我”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你觉得他们有何共同点?从他们父子的遭际中获得了什么体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组材料中发人深思的数字,请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①鲁迅——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述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②胡适——全集44卷,字数2000万字。
③沃尔特·李普曼——开专栏36年风雨无阻,写作14000篇专栏文章。
④彼得·德鲁克——出版39本书,其中,85岁到95岁出版10本。
⑤张五常——一现年72岁,每周写作三篇专栏,每篇平均2000字。
⑥李敖——现年72岁,全集字数l500万字,录制电视节目超过1000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遗落指南针 借助风向
2.沉稳的父亲会有惶恐的神情是细节描写,暗示了在探险过程中指南针的重要性。
3.第七段中的“指南针”是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一般在探险时使用。最后一段中的“指南针”指的是人生明确的方向。
4.父亲细心、沉稳、经验丰富;“我”粗心、浮躁、富有激情。他们都有机智勇敢、意志坚定的性格。从他们的经历中使我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要有生活的勇气,敢于同各种困难作斗争。
5.示例:勤奋到疯狂,创造到激情成灰,一生一世都没有乱掉老掉,成功甚至奇迹才有机会。我们不可能比天才更天才,但我们可以比过去的自己更勤奋,更有激情和创造性。成功永远需要付出。(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坦然看生活
邓皓
  ①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②活着真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③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④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⑤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⑥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⑦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⑧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⑨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⑩曾经看到一位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的自信……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做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伟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摘自《鸭绿江电视报》)
1.泛读⑥⑧⑩自然段,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其描写的对象,并说说所举事例各自的作用。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读⑦⑨然段,仿照其句式写一句话,并列举一个事例论据略作论述。(150字以内)
我的仿写和论述:坦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一点赏析,展示你的赏析能力。
赏析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罢全文,掩卷沉思一下,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最大收获或体悟。(50字内)
我的体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幸福没有榜样
赵亚兴
  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做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你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家庭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他家。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于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父母与妻子儿女,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选自《知音文摘》2008年l期)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家庭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他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准确的。”一句中的加粗的“大”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一句,谈谈你对“人生的追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很多关于“幸福”的人生哲理,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请找出来谈一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拿破仑之子在新年之际,当属下张罗着是选一座宫殿、城池还是送一支军队作为幼王的新年礼物时,幼王却只想要一双农民穿的仅值一个苏(法国辅币名,一个苏等于二十分之一法郎)的木屐,然后穿着它上街,与那些赤脚在泥污中追逐嬉戏的穷孩子一起玩耍。那是一个孩子自然而真实的需要。幼王的新年幸福只需要一个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这次屠***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了老树的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像拓宽了几尺。
1.上面这段节选的文字包含了三种人对树的不同情感,请你作出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1)____(2)____(3)____
2.说说第④段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⑤两段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常常也着眼于此。下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
  粱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予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③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④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⑤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⑥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⑦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⑧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⑨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滇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⑩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⑥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粗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粗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