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声       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

歌 声       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歌 声
       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护送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行进在艰难的路上。
      那正遭受着残酷践踏的土地——九龙新界的远影,还依稀地(        )在那迷蒙的雨雾中,在那模糊的远山的阴影下,好像一只在荒野颤抖着的受伤的野兽。人们不都是刚从那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吗?
       站在山道上回过头去。那久经荒芜的田地,变成了瓦砾的村舍的旧迹,被砍伐了的树木残根……还清晰地呈露在人们的眼底,这一切都铭志着这土地的被蹂躏、被残害的过去。
       仰望山头,路还那么悠长啊!可是,越过这山壁,越过这难行的山道,不就是自由的天地吗?怀着这希望,这确信,谁也不会发出一声怨叹。曾经走到绝望边缘上的人是不会屈服于艰苦的!
       一刻钟以前,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可是,现在,我们竟然平安地转上了通向自己人的土地的路,摆脱了野兽的跟踪。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是多么地高兴啊!向北望去,一片丰饶的田地,展开了在山下,虽然已是残冬的季候,可是,那些成熟了的麦子,那些将近开花的蔬菜,绿得多么诱人啊!就在那方向,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微风轻抚着我们发红的脸,阳光从云隙里伸展下来,温暖着我们,有如一条金色的被子。多么明朗的天气啊!我们多久不曾在这样明朗的天空下呼吸过了啊!三十天以来,在我们的回忆中似乎搜寻不出一个明朗的天气。那些日子,天空总是那么阴沉,战烟和阴雾混和着,低低地压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时,我曾经想:“香港的天气难道向来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一向不曾发觉呢?”可是,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我们又能轻快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了!
       经过了十几分钟的休息,一天行旅的疲劳,似乎很快地洗清了,我们又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未尽的旅程。
       下坡路特别地好走,人们的脚步都轻松了起来。有人轻轻地唱起歌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是太熟悉了,不大容易在人们的心里唤起感动。可是,现在,这同样的歌声,却多么地叫人感动啊!三十多天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歌呢?恶兽们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做屠***的罪证吗?我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她的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又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呢?
       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唱——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
       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限,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1.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        )处。[     ]
     A.隐没
     B.隐现
     C.躲藏
     D.掩映
2.“自由的天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6两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1)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段中多次写到“明朗的天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志;“那窒闷的空气的压迫”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同样的歌声”现在为什么“叫人感动”?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第13段的描写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7.从全文看,第14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B
2.抗战大后方
3.排比    例: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反问    例:我们不是还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或者: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    例:摆脱了野兽的追踪。
4.向往光明和自由     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敌占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5.经受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的感人。
6.反衬
7.呼应开头;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的人们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举一反三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____________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去吧,里边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本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品味语言。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描写。
12.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3.画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4.画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5.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说一说加粗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流。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1、这几个语段出自《                     》(书名)中的《                          》(篇名),作者是
                       ,原名   ,字             ,我们已经学过了该作者的不少作品,同样选自这部书的课文是《                       》。
2、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大意:______                                               。
3、本段对阿长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画儿的‘三哼经’”适合阿长的身份吗?说明阿长什么特点?
                                                                                                                                                            
4、阿长来问的《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么想的?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               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答: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答: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答:                                                                                                                                                 
7.请说一说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认识父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答:                                                                                                            
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
     答:                                                                                                                                                 
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4.“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