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白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风光一次。一时间报考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白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风光一次。一时间报考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白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风光一次。一时间报考者蜂拥而至。
  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
  高工坐在闷罐似的考场里,蒸腾的暑气加上燥热的心情,热汗淋漓,面对考题他并不怵,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十分圆满。惟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怪题令他头疼:“你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搞过技术的应考者并难。可高工手中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捏来攥去,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挥笔在考卷上写下了四个大字:“___________”
  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里挪动着,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全部苦衷。全家人默默无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石破天惊,外商独资企业发来了录用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议纷纷,成为小城一大新闻。
1、文中“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属于什么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工在考卷上毅然写下了哪四个大字?请联系全文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工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你知道高工的苦衷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除了成功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之外,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工最后技压群雄,白卷夺冠,靠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无可奉告
3、厂里的数百名职业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4、情节曲折,结尾喜剧性的变化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5、多年的职业道德。做人要属守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或重用。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
1.文中写孩子“痴痴的看”、“满心欢喜地看”小瓜苗、“满眼的憧憬”,表现了孩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孩子的画”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文中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忽略”,请找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忽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重庆市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城南旧事

  小学校的课堂里。
  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等连天……
  林英子一边唱,一边落下了泪珠。
  韩老师走到英子身旁。
  韩老师:为什么哭?
  英子:我没有哭,我每次唱这支歌,眼睛都会发酸,眼泪就掉下来了,管也管不住。
  韩老师点了点头,拍了拍她的肩膀,走开了。
  冬天了,操场周围和树枝上都积着雪。一年级学生正在排队,英子和一个同学争着前后。
  同学:我比你高。
  英子:我比你高。
  韩老师:你们背靠背比比高低。
  英子和同学比着。英子高出了半个头,高兴得又跳又笑。韩老师吹了一下哨子,又用哨子吹着一、一、一二一、……的节奏。孩子们转圈跑着步。
  春天了,操场旁边的桃树开花了。
  操场上在举行跳绳比赛。一个在跳,一个在数,一个在黑板上记录着。
  韩老师:韩英子,轮到你了。
  英子出场了,人显然长高了。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准是她第一。”
  英子跳得速度之快。连数数的人也追不上。
  又是秋天了,满山遍野的枫叶。韩老师带领着二十来个个孩子在登山,到了山顶,观赏着天上的白云,云像海浪般的起伏着。英子又背面着: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机,
  金红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1.选段给我们展示了哪几个镜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画面中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引用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以林英子背诵《我们看海去》收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社戏(选段)
鲁迅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直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轻松”“舒展”两词有何特殊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多角度描写看戏路上的景色,请各找出一句从嗅觉、触觉角度写景的句子。
①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擅用动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个性。请以对农家孩子的刻画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父母的心(节选)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本节选文段的作者是_________(国籍)著名作家__________,他是曾经获得_________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之一。
2、“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为什么“难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当爹妈的心是怎样的心?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安恩和奶牛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
  ②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
  ③“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1.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有人出大价钱买牛,“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③中安恩反复说“我们”,“我们”指谁?如何理解这个“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