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⑧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C (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2.(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4.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筒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 2.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8个字以内) 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________的品质。 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蜡烛》选段。完成问题。 (1)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二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3)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喜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5)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特别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在烈士坟头的蜡烛有何来历?老妇人这样做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结尾一段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这“不会熄灭的”显然不是点在烈士坟头的蜡烛,那么这“不灭的”到底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2段中老妇人一句话也没说。请你根据她的动作补写一段她内心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创伤。 (2)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之下走进莫斯科城。 (3)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之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4)苏军在战败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害了。 (5)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格格山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张望着。 (6)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7)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人的凶手偿命。一会儿,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进行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竭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8)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还有的失去了手脚,躺在担架上不住地发出痛苦的***。 (9)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遭如此惊吓都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嚎呼救。 (10)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11)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①面对扑面而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12)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的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13)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②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那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伸手抓起,连裹在面包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15)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个个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16)过了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1.文章第(6)段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第(16)段又说“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意外”和“出人意料”在文中的含义各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8)段着力描写了战俘们的肖像、神态和动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比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惊恐”分别表现了年轻伤号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讷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请结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和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你对战争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儿子的鱼》 | 阅读《报复》,回答问题。 | 报复 | (1)江小兵悄悄下床,蹑手蹑脚地走到寝室外面,装作解手的样子,四下里望了望,没发现一个人影。他暗笑自己过于小心,深更半夜,天气又是这么寒冷,除了自己,哪里来的人影? (2)这真是天赐良机,想必汪老头正在梦乡里畅游呢。江小兵这样想着的时候,竟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汪老师家的窗户旁。屋里的灯不知什么时候熄灭了。 (3)屋里亮着灯的时候,江小兵在窗下走过几个来回,犹豫着都没敢下手。他猜想可恶的汪老师肯定是在备课,或者批改作业。拿在手里的砖块对着窗子上的玻璃扬了好几次,但是却没有落下来。 (4)他也自我安慰过:算了吧!不就是在破了玻璃的窗口下吹了一节课的冷风吗?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行。一节课的遭罪事小,关键是面子。本来是做好事擦玻璃,本来玻璃就是破裂的,怎么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罪名加到我的头上。更可气的是同学们的顺口溜:“江小兵,学雷锋,擦玻璃,堵寒风。”他越想越来气,汪老头呀汪老头,我非叫你尝尝躺在热被窝里吹冷风的滋味不可! (5)江小兵理清了思路,他还是做出了砸汪老师玻璃的决定。“哗啦”,玻璃的破碎声在寂静的夜晚传得很远。江小兵赶忙逃回寝室,不安地钻进被窝里,他感觉自己哆嗦得厉害,是冻的还是因为害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被汪老头查出是他***,不会有好结果的。 (6)晨读的时候,江小兵早平地跑进教室,准备一睹汪老头的惨容。可是上课铃已响,却总不见汪老头的到来。江小兵兴奋地猜想着昨夜报复的效果。 (7)汪老师出事了!值日领导嘱咐同学们认真晨读的同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吃了一惊。校园里还果真响起了汽笛声,还有救护车刺耳的声音,让人感到很恐怖,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8)最惊慌的还要数江小兵。一听说汪老师出事了,他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该不是砸玻璃的时候用力太猛,飞进窗子的砖头又砸坏了汪老师?这可是他没有设想的后果。假如真是如此……江小兵不敢往下想,身体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直到同桌问他“你冷吗”,他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9)怎么办?江小兵现在恨不得找个没人的地方,狠狠地扇自己几个耳光。报复?报复老师?这下可好,惹大麻烦了。警察很快就能破案,抓住他这个凶手。自己犯罪,受到惩罚是应该的,可是汪老师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他那一家子该怎么办?其实汪老师平时对待学生挺负责的,关心体贴得像个慈父。自己只是受了点委屈,但是这能全怪汪老师吗? (10)江小兵决定先到医院跟老师认错,然后再投案自首。汪老师说过,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弦子还是好孩子。 (11)汪老师的病床边围着一些人。江小兵一看情形,心在紧缩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等走到近前,他却奇怪地发现,汪老师的头上并没有他想像中血糊糊的绷带。他的腿一软,跪到了汪老师的床边,哭泣着说:老师,我错了。病房里的人都惊奇地望着他。江小兵胡乱抹了一把眼泪鼻涕说,老师,是我砸了你的窗户玻璃。 (12)人们忍不住笑了。汪老师也用虚弱的声音缓慢地说,老师谢谢你! (13)江小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疑惑地抬起头,瞪大眼睛盯着老师。 (14)如果不是你砸烂玻璃,煤气中毒的汪老师可能永远也活不过来了。校长微笑着拍了拍江小兵的肩头,并顺手拉起了他。 (15)江小兵也高兴地笑了。他偷偷用手使劲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你这个坏孩子 1.概括本文所发生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自然段中王小兵到医院看望汪老师,发现“汪老师头上并没有他想像中血糊糊的绷带”,为什么“腿一软,跪到了汪老师的床边,哭泣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意蕴。“你这个坏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有过被老师“误解”的经历吗?为了消除老师对你的误解,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