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3分)(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3分)(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题型:综合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3分)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3分)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               、相互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分)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答案

(1)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联系 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解析

第(1)题,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结合大气圈、水圈的定义可判断三者在图中的位置;第(2)、(3)题.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由于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故在不同地区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举一反三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渡,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6分)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界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8分)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界面。(5分)
(4)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            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5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完成1~2题。
小题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
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
小题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    )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关于对流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气温随高度每升高100米,大约下降0.60C
C.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厚度比高纬地区的小
D.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根据地震波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    (   )
A.S.P波波速明显下降B.S.P波波速明显增加
C.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D.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地区地壳最厚的地方位于   (          )
A.西太平洋岛弧链B.夏威夷火山岛
C.东非裂谷带D.青藏高原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