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区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区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区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C.人口密度十年大幅减小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增长50%以上
小题2:该省十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水利工程移民增多B.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例判断,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省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A对。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机械增长,不是自然增长,B错。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仍大于0,人口总数持续增加,人口密度仍在增加,C错。图中只有城市人口比重,不能表示出城市人口数量十年增长的多少,D错。
小题2:水利工程移民原则是就近靠后安置,主要是省内人口移动,不会影响常住人口数,A错。劳务输出包括跨省,跨国的输出,劳务输出数量增加,导致常住人口减少,B对。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不会缩小,C错。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只要大于0,人口就持续增长。
举一反三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面积约26.8万平方公里。首都为惠灵顿,奥克兰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全国工业、商业和经济贸易中心。2007年奥克兰被评为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第五名;奥克兰人口150万,占新西兰全国人口的33﹪。在2006年到2013年间,新西兰人口增加约21.4万人,其中奥克兰地区就增加约11万人,下图为新西兰地图。

(1)根据图分析甲岛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新西兰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材料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四个方面简述新西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8分)
(3)假设你是奥克兰市民,你是否赞成奥克兰大量迁入外来人口,并说明你的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1,回答(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中,重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自然灾害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小题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从东北、西部向中部B.从内陆向东部沿海 
C.从东北向东部  D.从东部向中西部
小题3:图中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C.环境状况的变化D.交通条件的改善
小题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入区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流入区原住人口失业率大幅度上升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对流入区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D.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入发达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