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材料1:下面是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材料2:2013年6月,联合国第三届气候变化谈判大会如火如荼的举行,目标是为应对气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 材料1:下面是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材料2:2013年6月,联合国第三届气候变化谈判大会如火如荼的举行,目标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新协议准备草案。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2分) (2)简述A国冬季降水西部海岸多于东部海岸原因。(2分) (3)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3分) (4)当A国盛行西北风时,B国北部盛行什么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 (5)全球气候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有什么措施?(4分) |
答案
(1)甲 (2分) (2) 原因:冬季该国的西北岸为来自日本海西北风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2分) (3)热带雨林气候。 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3分) (4)西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分) (5)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当实际距离相等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图上距离大的,比例尺就大;从两图经线上看,相同的实地距离,图上距离甲图大于乙图,甲图比例尺大。 (2)首先根据经纬网定位法和海陆轮廓定位法可知,A 国为日本,该国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处于季风区,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季岛屿的西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夏季东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西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3)首先根据经纬网定位法和海陆轮廓定位法可知,该地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该处有大分水岭,地势较高,根据所学气候类型知识可知此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原因是受来自海洋东南信风影响,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 (4)由上题分析可知,B 国为澳大利亚,其北部为季风气候区,当日本盛行西北风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而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正值夏季。所以其北部盛行西北季风原因是海陆势力性质的差异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因为两国都是临海国家,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两国的沿海低地有可能被淹没,解决措施应该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植被覆盖率以及参加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 |
举一反三
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 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 | 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 |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 小题2: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 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 C.气温年较差变大,沙尘暴频发 | 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
|
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
材料二: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试举一例说明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4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4分) |
图是“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湖泊L为我国六大湖泊之一,M1和M2同属于我国著名山脉P。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湖泊L是小题2:谷地R为该地理区域的重要农业区。谷地R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全境大部分都是高原,尤其是中部地区海拔更高,年均温在22℃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 材料二:图乙为图甲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图
图甲 图乙 (1)分析安哥拉中部地区“春天国度”美誉的由来。(3分)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7分) (3)分析图中本格拉附近海区成为非洲著名渔场的原因。(2分) |
世界陆地可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下图是“各大陆的面积和平均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小题1: M大陆是小题2:濒临四大洋的大陆是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