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鉴别方法或除杂可行的是(   )A.用新制的氢氧化铜鉴别乙醛、甲酸、乙酸、己烯B.用溴水鉴别乙醇、苯、环己烯、苯酚,甲苯C.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加入溴水后过

下列鉴别方法或除杂可行的是(   )A.用新制的氢氧化铜鉴别乙醛、甲酸、乙酸、己烯B.用溴水鉴别乙醇、苯、环己烯、苯酚,甲苯C.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加入溴水后过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鉴别方法或除杂可行的是(   )
A.用新制的氢氧化铜鉴别乙醛、甲酸、乙酸、己烯
B.用溴水鉴别乙醇、苯、环己烯、苯酚,甲苯
C.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加入溴水后过滤
D.检验丙烯醛(CH2=CHCHO)中的醛基,加入溴水,若溴水褪色,则证明含有醛基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A、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能看到砖红色沉淀,甲酸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先使其溶解,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乙酸和新制的氢氧化铜使其溶解,己烯不反应,正确;B、苯和甲苯都能把溴萃取到上层,下层无色,这二者无法鉴别,错误;C、溴易溶于苯,引入新的杂质,错误;D、加入溴水,碳碳双键和醛基都有还原性,可使其褪色,因此不能起到证明醛基的效果,错误。
举一反三
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四种气态烃各1 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B.C3H8C.C4H10D.C2H6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请写出烷烃CnH2n2(n≥1)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有①甲烷,②乙烷,③丙烷,④丁烷4种烷烃,试回答(2)~(4)题(填序号):
(2)相同状况下,等体积的上述气态烃充分燃烧,消耗O2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
(3)等质量的上述气态烃,在充分燃烧时,消耗O2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
(4)10 mL某气态烃,在50 mL O2中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以及体积为35 mL的混合气体(所有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该气态烃是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为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收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 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 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试管Ⅱ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试管Ⅰ中的试剂
试管Ⅱ中试剂
测得有机层的厚度/cm
A
2 mL乙醇、2 mL乙酸、1 mL 18 mol·L-1浓硫酸
饱和碳酸钠溶液
5.0
B
3 mL乙醇、2 mL乙酸
0.1
C
3 mL乙醇、2 mL乙酸、6mL 3 mol·L-1硫酸
1.2
D
3 mL乙醇、2 mL乙酸、盐酸
1.2
 
(1)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________mL和________mol/L。
(2)分析实验________(填实验编号)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硫酸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够提高乙酸乙酯产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有利于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但实验发现温度过高乙酸乙酯的产率反而降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条即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含氧有机物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2.2%,氢的质量分数为13.0%,其余为氧。
(1)X的分子式是________。
(2)X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则X结构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3)X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了Y,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4)X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可生成Z,在加热和浓硫酸作用下,X与Z反应可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W,若184 g X和120 g Z反应生成132 g W,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X的转化率为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除杂的有关操作和试剂均正确的是(  )
组别
被提纯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操作
A
CO2
SO2
Na2CO3溶液
洗气
B
乙酸乙酯
乙酸
乙醇和浓H2SO4
加热
C
乙烷
乙烯
溴水、碱石灰
洗气
D

CH3CH2OH
H2O
分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