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 涌现出一批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别花费500镑和1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脏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它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套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6分) |
答案
(1)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原因: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封建特权色彩浓厚;官僚体系紊乱,腐败现象严重,办事效率低下;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科举制的影响。(10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 (3)进步性: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
解析
试题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的信息来概括即可,根据分值可以判断出4个要点,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宋太祖留下祖训:重视文人、宋真宗诏书被拒:对君权的制约、御史台和谏官主监察和参与决策、谏官牵制宰相和升降取决于皇帝、学者型官员为主:官员素质较高。 (2)原因依据材料二来归纳,并结合时间“19世纪中期”,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归纳,从材料二中“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 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的信息来概括归纳;再结合19世纪中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史实来分析归纳如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的壮大,19世纪中期代议制的完善,启蒙思想、中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等等。 (3)进步性从材料三中的史实中归纳其进步作用,注意寻找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对选拔官员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排除素质低下者进入文官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对考官有严格的规定,在考试期间如同禁闭,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监试委员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有利于公平公正;再从宏观角度来归纳可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
举一反三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 |
《汉书》卷十四:“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代统治者为此推行的是:() |
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 |
《后汉书·袁闳传》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科举制 | B.世卿世禄制 | C.察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
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 D.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