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北宋淳化三年(92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北宋淳化三年(922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规定:“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北宋淳化三年(922年)下诏曰:应举人“如工商杂人内,有奇人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材料二 清代文人沈垚说:“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两代科举限制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概括材料所反映现象。结合所学评述这种现象。(8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答案

(1)变化:逐渐放松了对工商业者的限制。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抑商政策有所松动。(4分)
(2)现象:士商合流,四民不分。(2分)
评述:
积极: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弊端:官商合流易导致官僚腐败;官僚特权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商人把资金和精力投入于科举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大。(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材料的大体含义是唐代科举制要严格审核考生的籍贯以及家庭出身,婚姻状况等信息,严厉禁止手工业者和商人参加科举,而到了宋代有了变化,应举人“如工商杂人内,有奇人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反映了逐渐放松了对工商业者的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变化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评述问题能力,材料“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反映的现象是士商合流,四民不分;对这种现象的评述,关键坚持全面性、辩证性,积极方面要注重从封建统治、商人本身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入手,即可作答消极性注重从封建统治、商业本身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答。
举一反三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B.宣政院
C.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