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才导致了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的出现,由此,“进贤”、“贡士”成了汉代察举的典型形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才导致了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的出现,由此,“进贤”、“贡士”成了汉代察举的典型形态,“科目”取士之法也因之获得了制度化的形式。 ——引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科举制度中,如唐宪宗时规定“迹涉流狂,兼亏礼教……不得中选”,宋代规定“不许有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吏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引自《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注,指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引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出现的原因,(3分)并指出其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主要历史影响。(6分) |
答案
(1)原因:加强君主专制,选拔政治人才,巩固统治的需要;(1分)汉朝政治方针的变化;(1分)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和参政。(1分) 影响:促进汉代察举制度的形成,使选拔人才的方法制度化。(2分) (2)特点: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在思想品德、政治身份、文化水平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有严格的条件限制。(3分) (3)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2分)有利于形成读书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2分)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才导致了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的出现”可知重要信息——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再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而选官制度也反映了加强君主专制,选拔政治人才,巩固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题干““进贤”、“贡士”成了汉代察举的典型形态,“科目”取士之法也因之获得了制度化的形式”可知影响是促进汉代察举制度的形成,使选拔人才的方法制度化。 (2)根据题干唐宪宗时规定“迹涉流狂,兼亏礼教……不得中选” 可知有思想品德的要求,“不许有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可知还有政治身份的要求,“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极为严格”可知有文化水平的要求,“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可知有身体健康的要求,然后组织答案即可。 (3)材料三的大意:平民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 。可知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再结合材料二科举考试对文化的要求,组织答案即可。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
举一反三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 B.监察地方官吏 |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 D.监督三公九卿 |
|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最有可能是 |
史学界说:“汉承秦制”,但汉代有所变化。汉初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 | B.设“三衙”,收精兵 |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
《朱子语类》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 B.藩镇割据之弊严重 | C.皇权与相权之争激烈 | D.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