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1913年张謇在就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摘编自 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李鸿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4分)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实业主张。(4分)
答案
(1)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有限的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2分)
政策:闭关政策。(2分)后果: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2)问题:严重入超(贸易逆差)。(2分)原因:中国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产品竞争。(2分)办法: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2分)
(3)主张: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引进外国资本发展钢铁业。(4分)
评价:针对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发展实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具有浓烈的爱国精神;(2分)针对性提出实业发展重点,倡导开放主义,其思想及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对今天也有现实意义。(2分)若能结合近代民族工业所处的艰难环境、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最后陷入困境等事实指出张謇思想的局限,同等给2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中内容分析,同时也可以依据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关系的立场与原则来分析解答。材料一中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与清末的思想一致。有关于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的问题,可以依据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特点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分析。
(2)有关于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的问题,依据材料中“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表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中中国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分析,这段内容表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产品竞争。材料中作者的解决方法是在上海购买机器。
(3)有关于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来归纳解决。材料中的“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即是答题点。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的主张需要从其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来归纳。重点侧重于其积极意义来分析归纳。
举一反三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以下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①粟   ②水稻   ③玉米   ④ 小麦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B.中国的资本主义
C.自然经济D.自然经济和中国的资本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漕渠
C.都江堰D.白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