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材料中所说的“公元960—1280年间”和“1700—1840年间”分别是指哪两个时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8分)
答案
(1)宋朝、清朝(2)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传统的重农思想。(3)经历南北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工业世界的强国。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内忧外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甲午战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国力大减。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这两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宋朝和清朝。这两个时期国力强盛。(2)中国在古代世界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大的经济体,主要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和农耕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3)19世纪90年代,没有早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且相继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国力衰弱。
举一反三
《魏书·食货志》记载:“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北魏孝文帝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土地政策是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D.废除宗主督护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地租普遍上涨,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A.外国资本掠夺B.民族资本兴起
C.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化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