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
A.春秋B.秦朝C.汉代D.宋代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郑国渠”开凿于战国时期的关中地区;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又开凿了从郑国渠南面谷口引水,经200里注入渭水的白渠。各渠带来的泥水使土地更加肥饶,关中地区在秦汉两代几乎成为当时的“谷仓”。所以这歌谣开始流传于西汉时期,故选C。
点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灌溉工程的开始。秦国的水利建设最为显著,《水经注》引《风俗通》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这是有名的都江堰。这一工程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水害,同时也灌溉了沱江上游成都平原的广大田地。
举一反三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与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式不相符的是(    )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C.“千耦其耘,十千维耦”D.“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B.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C.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