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7分) |
答案
⑴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分) 原因:当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劳动者的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较为丰厚,影响了资本的流向。土地兼并和地主剥削,使农民不堪重负,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四取三,3分) ⑵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封建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奴隶式)并存(2分)。反映了当时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2分) ⑶影响了劳动力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推动货币经济发展和都会的出现;农民脱离土地,不得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此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五取三,3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管子·轻重甲篇》载:“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这表明作者主张封建统治者在采取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时应A.奖励多种经营 | B.不误农时 | C.减税和免税 | D.借贷予民 |
|
《通典》中说:“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材料表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A.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汉朝 | B.推行均田制解决了汉代没能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 | C.关于土地买卖的限令不及汉代宽松 | D.放松对人民的控制使社会繁盛程度远超汉代 |
|
王祯《农书》指出:提水灌溉则必须借助机械,所用机械根据耕地与水源之间位置关系的不同而不同:耕地临近水源,且高差不大,能够一次提水成功时,可采用翻车、筒车和桔槔等机械。翻车主要使用于:A.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 B.三国时期的魏国地区 | C.唐朝时期的长江流域 | D.三国时期的蜀汉地区 |
|
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南方的文化教育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②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③南方士人更加激进和开明 ④南方人在变法中得到的好处更多 |
(18分)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统计时间
| 人口(亿人)
| 人均耕地面积(市亩)
| 粮食亩产量(市斤)
| 人均农业收入(市斤)
|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40年)
| 0.846
| 4.23
| 216
| 914
| 西汉末(约(公元元年)
| 2.240
| 3.76
| 264
| 993
| 唐初((约公元700年)
| 1.990
| 3.76
| 334
| 1256
| 宋初(约公元1000年)
| 3.900
| 3.75
| 309
| 1159
| 明中叶(约公元1500年)
| 4.200
| 3.28
| 454
| 1118
| 清中叶(约公元1800年)
| 6.190
| 1.71
| 460
| 628
|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中国与西欧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400—1900)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相反,后进者因自身文明的不完善,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的要求得到激励,往往会在下一阶段的赛跑中具有“借用的优惠”。 ——庞卓恒《史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相比前代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清中叶人均农业收入发展变化趋势。材料二中,公元700年到公元1500年人均国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材料一中农业收入变化趋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