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① 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 )。
① 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
答案
B |
解析
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故①④不正确;三幅图中,宫城都位于城市中心,体现了皇权独尊、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故②正确;与汉唐相比,北宋都城中出现了夜市、晓市,故③正确。 |
举一反三
《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A.中原市场繁荣 | B.驰道、驿站通畅 |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 D.工商业市镇兴起 |
|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 C.物流通畅的草市 |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
唐朝后期,都城长安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这一记载说明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 B.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 C.繁荣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 D.崇仁坊属于常设的商业区 |
|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其主要依据之一是 (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B.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C.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 D.雇佣劳动关系产生 |
|
(25分)粮食是生存之本,粮食供应是城市的生存命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取得自治权的“平民”生活区,他们与乡村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较大城市的粮食供应除了依赖近郊农村粮食供应之外,还需要依靠“长途贸易”来提供,即商人从集市或远距离的粮食产地收购粮食,通过水路运往城市。在城市内部,城市当局为保证市民生活的需要,对粮食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如:对城市的粮食准入实行垄断管制,防止个别商人操控粮食市场,哄抬粮价。西欧农民的粮食不能直接在城市销售,必须先卖给粮食商和批发商,这使英国国内的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西欧城市的粮食供应直接牵动着周围农村,城市越大,牵动的范围就越广。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和农业技术,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乡关系则比较松弛。中国古代城市大多数是不同等级的政治中心,对农村就有普遍租税权,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官府调拨全国各地的租税解决城市的吃粮问题。只有少数新兴的经济型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市场流通。中国的地主阶级也直接参与城市供应,这一点与中世纪时期西欧有相似之处。地主富室多从事粮食贩运贸易,成为长途贩运商。中国古代对粮食市场的管理采用间接的手段即利用价格的杠杆进行调剂。官府听任粮食市场自由竞争,市侩贩夫可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官府为保障居民利益,设置官仓,又叫“官米局”,衡定米价,贱时买,贵时卖。在中国古代,城市与其四周的乡村没有建立起直接的经济关系,因此,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商品流通,又妨碍了其中的雇佣劳动者摆脱隶属关系,使雇佣劳动难以实现。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中西方城市粮食供应体制的异同。(1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城市粮食供应体制各自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9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