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词“农历”、“当地赶集”、“宋代”,依据所学可判断出“墟”应是宋代农村的集市,因此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至清代,“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5分) |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绩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 D.棉布逐渐取代麻布 |
|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B.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
(36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4分)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四 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这样的石库门建筑里召开的(见图:中共“一大”会址)。
(3)透过石库门你能体会出近代上海的哪些特征?(6分)任选中共“一大”或“二大”一次会议,解读“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4分) 材料五 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表
时 间
| 城市化程度最高 或城市化速度最快地区
| 原 因
| 解放初期
| 东北地区
|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珠江三角洲,深圳最快
|
| 1990年至2000年
| 广东、山东、江苏、浙江、辽宁
|
| 2001年至2010年
| 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北京
|
|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上表(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