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

(20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分)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4分)
答案

(1)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门户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探求新知,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分,或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斗争目标和思想文化等任选三个方面说明亦可)
原因:明朝中后期我国手工业以及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
(2)特点: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4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或答东西方差距的表现也可);受列强侵略的影响;民间资本不足。(3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3)含义: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答理性观念、进化论亦可得分)(2分)
因素: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考察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表现来回答,政治上中国闭关锁国的门户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战争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探求新知,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被认为近代文明的开始。(2)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能力,从材料“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得出答案;原因可从时代背景出发,列强的侵华、民间资本少等回答。(3)结合材料可知科学为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从材料“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可以分析民主与科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举一反三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
(2)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长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A.稳定物价B.严禁流通C.抑制商贾D.提倡节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他认为,19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中国的江南地区)与欧洲的经济核心区(主要指英国)在发展水平上并没有大的差别,欧洲的现代性是偶然的结果,其关键性的促成因素是获得海外的资源和在利用地下能源方面取得了成就。下面是其对利用地下能源方面的一些论述:
中国煤矿业者面临的最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西北,与他们在英格兰的同行面临的问题有根本的不同。英国的煤矿经常渗水,为了把水抽干就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水泵。中国煤矿中水的问题要少得多,相反,它们非常干燥,……专业技术对欧洲煤业的突破是至关重要的,……蒸汽机代表了一项更为重要的突破。……只有在采煤业中蒸汽机的优势才明显到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迅速推广,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
欧洲技术革新的浪潮当然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记住,地理位置和并列的偶然性在使英国的煤和蒸汽机成为工业化的前锋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分流”的相关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