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6分)
(2)指出材料一、二中孔子学说遭受冷遇而董仲舒思想受重视的原因(4分)
(3) 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6分)
(2)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的政治需求,所以不被重视;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正统思想。(4分)
(3)朱熹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6分)
(4)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要求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反映的孔子的“以德治民”思想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第(2)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说明孔子思想未被重视,同时汉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说明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后,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而逐步确立起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第(3)问要求比较朱熹和李贽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材料三中朱熹主张坚持儒家思想,材料四中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可见两人对孔子的迥然不同的态度,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第(4)问,考查学生的运用已学知识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分为前期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后期阻碍社会进步两个方面概述即可。
举一反三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8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 “新”在何处。(3分)
(4)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7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及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评价。
﹙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自古以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持续一百多年的“礼仪问题(围绕中国天主教徒对祖先的崇拜,对孔子的祭祀,关于天主的译名等问题展开)的论争成为中国哲学传入欧洲的绝好机会,它带给欧洲思想界极大的刺激,带来反神学、反宗教的理论武器,这一无神论的儒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国变成十八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孔子的哲学理性观也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遂及于法德英各国,虽然各国所受影响不同,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为他们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讲演《中国文明》也说:“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慰。……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以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后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教授“……极感欣慰”的理解和认识。(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材料二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次,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是我们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8分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3)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