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

“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后实现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大联合
B.反对专制实行共和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
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
D.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压倒了反满的民族革命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因为辛亥革命后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攻击革命党人,没有实现联合。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影响力没有当时立宪派的影响力大。D民族革命在当时就是指推翻满清政府,并不是指反满。故选B,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举一反三
一篇评价辛亥革命的论文中指出:“本已残破的土地更加地充满了血腥,是辛亥革命加速了古老中国进入黑暗的深渊。”“黑暗的深渊”指的是:
A.由国家统一走向分裂割据B.由经济发展走向经济停滞
C.由民主共和走向完全独裁D.由民主共和教育走向复古教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2分)
(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关于其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亲率领导了黄花岗起义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6分)
(2)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