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A.作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A.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
A.作者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
B.作者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
C.作者主张合乎当时需要但有狭隘民族主义观
D.作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强调中华民族优越感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所述时间和作者为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领袖可以知道这种说法属于革命派民族主义的主张,这种主张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也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是合乎革命派当时的政治需要的,但是把过分强调了汉族的主体地位而排斥其他民族,因而属于狭隘民族主义的观念,故选C最佳。
举一反三
下图是辛亥革命名将柏文蔚,安徽寿县人,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在“二次革命”中宣布安徽独立。其宣布独立是为了
A.获得安徽的自治权
B.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反对黑暗的中央政府
D.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总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几条: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制度的创新,思想观念的解放,不同文明的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1922年为《申报》五十周年报庆所写的文章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件,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觉悟经过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就这一点看来,真配得上进化这两个字了”。
(1)从这段文字看,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4分)
(2)结合“近三十年”的史实说明“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材料表明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举有利于 ①调和民族矛盾,稳定局势 ②实现民主共和 ③早日推翻清朝,结束帝制 ④避免外国干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民主化的波浪及其回潮是政治中的一种更普遍现象的表现。在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政治体制中间不时地或多或少发生类似的事件”,下列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A.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B.尊孔复古与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专权D.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