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发生在1789~1848年间的这种伟大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从那以后,这一变革波及了整个世界。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成规模比较。——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材料四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材料一认为“‘双元革命’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表,指出1928年后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各自成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经济上,双元革命推动了英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在政治上,英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得以进一步发展;法国推翻了专制统治,开始确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体制。从世界角度看,双元革命使得英法等国领先世界,确定了其在世界的优势地位。
(2)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3)变化:持续上升,居于世界前列。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或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五年计划的推动;欧美遭经济大危机打击。
(4)修补: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大力干预经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修正:建立欧洲共同体。成效:前者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后者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举一反三
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全民之共识 ,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先驱之一。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1)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挪动的第一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它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九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各国学者热衷于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将走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上材料来自“凤凰网”
(3)各方学者所热衷的“中国经济模式”指什么?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历次改革与革命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B.《资政新篇》的颁布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西学东渐”的开始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 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光绪初年有人说:“外洋工料尤易冒浮,报价每至四五倍之多。……故人谓机器局管事一年,终身享用不尽。”此言论  [     ]
A.揭露洋务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B.批评外洋工进行敲诈勒索
C.指出洋务官员待遇过于丰厚
D.说明顽固派阻挠洋务运动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